您所在的位置:燕赵人民代表网 >> 公民与法治内容>> 2006年第五期
 
挫折教育--社会面临的一个课题
 

作者:赵如坤

  孔子说:“知耻近乎勇”。而西方一哲人也说:“有十分幸福童年的人,常有不幸的成年。”由此可见,对学生正视挫折的非凡勇气的教育,是中外学者都在思考的事情。很多事例表明,极少遭受挫折的孩子长大后,会因不适应社会激烈竞争和复杂多变的现实,而处处碰壁。
  媒体披露的两条关于高考的“谎言”,集中暴露了当前对学生进行的教育当中,挫折教育的缺失与不足。
  2005年6月的《成都晚报》报道:一中年男人在高考前10天遇车祸身亡,为了不影响其正在备考女儿的情绪,女孩的母亲、亲友、老师、同学和邻居,共同拟就一个谎言,把消息足足瞒了13天。另一则报道来自同月的《重庆晚报》。该报道称:家住重庆沙坪坝的一对夫妇,为了培养孩子吃苦耐劳、勤奋节俭的自立意识,竟然不动声色地装穷十七载,因在高考前夕向女儿许下重金承诺,才无意中泄露这场爱心“骗局”。
  两条新闻看起来,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应该说为了学生以及孩子,都倾注了无限爱心,从这个层面来说,可谓用心良苦。不过,为培养孩子的吃苦耐劳、勤奋节俭等好品质,竟需要家长装穷17年?同样,为了孩子高考顺利过关,竟要隐瞒孩子13天?这两个事件,无疑暴露了孩子们在挫折面前脆弱的承受力。这不能不使我们必须正视这样一个问题——应当培养孩子心理上的抗挫折能力。
  挫折,是人在成长过程中不可回避的,它会无时无刻地横亘在我们眼前。无论在哪个社会里生活,所谓“一帆风顺”、“万事如意”、“心想事成”等等只不过是人们的一种愿望。实际上,在现实生活中,总会有某些方面的目标不能实现,总会有事情办不成,总会有天灾人祸发生,遭遇这样或那样的挫折,只是挫折的轻重程度不同,产生的影响不同而已。“人生自古多磨难”,可以说青少年对抗挫折的能力,将直接影响到他的一生。如果在少年青年时期曾经拥有应对挫折的经历,就会大大增强他处理问题的能力,化解挫折的能力。遇小挫而胜之,可以为受挫者留下宝贵的经验,增强其应对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逐步拥有对抗大挫折的心理素质和应对能力。所以,经常应对小挫折的人,往往能在大挫折面前坚韧不拔,而那些从无挫折经历的人,如果遇大的挫折就可能一蹶不振。
  因此,我们的教育,应该及早给学生承受挫折的心理准备教育。在挫折教育实施过程中,让学生清晰地明确,人生的挫折不可避免,人生的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另外,必须使他们懂得,挫折会成就人生,挫折处理得好,往往会成为人们从泥淖走向新岸,这也是人生一种最宝贵的“特殊财富”。有效的挫折应对必然牵涉到学生的生理条件、生活经历、思想水平、个性特点、期望值、心理准备状态、对挫折的知觉判断、思维方式的灵活性、社会支持等方面。挫折应对状况是对人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的整体要求和综合反映,所以它应该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现实生活中,有些家长有这样一个根深蒂固的观念,只要孩子学习拔尖,家务可以不做,日常家务甚至生活起居都要由父母代劳,孩子成了温室的花朵,人生中很多应经历的风雨都被家长阻挡在温情之外。不仅家长如此,有些颇具“责任心”的教师,因各种指标的考核约束,也认为只要学生成绩优秀,教师、校园的卫生可以不让学生搞,音体美可有可无,学生已然成为学习机器。而一些自认为懂得挫折教育的家长认为,挫折教育就是批评、罚站、不给吃饭,让孩子驯服等。时下很多人明了“应试教育”之弊,国家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赏识教育”也由陌生变得走俏。我觉得,应对挫折的能力,也是个体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将挫折教育应当做学校教育不可或缺的一环。“吃苦”是必然的,但并不是惟一的目的。
  要培养孩子的适应社会的能力,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围墙圈起来的学校,也是个小社会。要及早教给他们,在任何环境下都能生存的能力。训练有素的学生。会远远比那些只知道享受的孩子的适应能力强。他们在长大之后,遇到同样困难时,一个会成为英雄,另一个可能会跳楼自杀。
  至于告诉学生,在挫折面前如何能够坚强面对;对陷入挫折情境中的学生,要怎样加以疏导。我们只能帮助学生分析遭受挫折的主、客观原因,找出失败的症结所在等等。
  一切因人而异,一切因环境而异,一切因具体条件而异。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本站声明 | 网群单位 | 网站地图 | 给我留言 | 联系我们 | :::::::

河北省人大常委会主管 燕赵人民代表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