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燕赵人民代表网 >> 公民与法治内容 >> 2006年第六期
城乡教育应均衡发展
 
作者: 丛 斌
 

  教育是一项基本人权,有浓重的公益性。作为一种公共服务,基础教育必须向人民负责,为人民服务,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教育的产品是人、是人的素质,这种属性决定了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必须始终追求和实现均衡发展。必须始终强调教育的国民属性,为公民提供相对均等的教育机会和条件。
  据了解,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多半在农村:906.43万名小学和初中专任教师中,城市县镇教师占43.71%,农村教师占56.29%。但目前农村教师整体素质有待提高,农村小学年轻教师偏少,农村教师补充困难。从学历水平看,2005年小学中具有专科以上学历的教师,在城市占78.01%、在县镇占67.17%、在农村仅占47.49%,农村比城市低31个百分点;初中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教师,在城市占62.44%、在县镇占34.5%、在农村仅占24.34%,农村比城市低约38个百分点。年龄结构上,城市、县镇、农村小学教师中35岁以下者分别占57.83%、51.44%和41.02%。此外,我国教师资源区域和城乡分布不均衡,城市超编与农村部分地区师资紧缺并存;学科分布不均衡,农村中小学外语、信息技术、音乐、体育、美术教师普遍短缺。可以说,目前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中农村与城市、重点与非重点的非均衡发展,客观上造成了教育资源的不合理集聚和配置。这种现状已严重影响了教育公平,损害了弱势群体的受教育权利及教育自身的发展,危及了社会公正,引起了一些群众和教育工作者的不满。
  为了解决我国教育中存在的教育资源分配不公的问题,中央从2002年开始,特别关注农村教育,尤其是农村的义务教育问题。200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更明确表示:“将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国家财政保障范围,建立中央和地方分担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主要是:提高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公用经费保障水平,建立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投入机制,完善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经费保障机制。”为此,今后五年国家财政新增义务教育经费累计将达2182亿元。这不仅是我国教育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也是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重大举措。
  为全社会提供一种公平的教育机会,创造教育均衡发展的良好环境关键在政府。对现有的教育资源配置做调整只是政府在教育工作中迈出的第一步。要确保这项工作切实落到实处,还要细化一系列制度。例如:
  (一)建立扶持农村和贫困落后地区基础教育经费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努力缩小地区、城乡间教育发展的差距。现在,基础教育实行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体制,义务教育经费主要由地方政府负担,尤其是县、乡政府,这样,经济发展较快和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地区在教育经费上就会存在很大差异。因此,必须在教育均衡性原则的基础上,实行倾斜政策,建立起扶持农村尤其是贫困落后地区基础教育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二)调整政策导向,控制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不平衡发展的倾向。当前,控制和调整教育发展的不平衡,在公共政策上,除了加大财政投入外,还要确立教育均衡发展的导向。首先,要大力推行学校标准化,加强薄弱校的建设。对公办教育中的中小学校从校舍到教师、学生人均经费、实验室仪器配置、图书馆藏书等,都要制订国家统一标准,约束政府合理分配教育资源,使每一所中小学都能按法定标准,拥有大体均等的物质条件和师资队伍。校长和教师要普遍实行聘用制,逐步打破校际壁垒,确保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教师的工资待遇大体相同,为教育资源配置向薄弱校倾斜创造条件。其次,对现行的一些不利于均衡发展的政策予以矫正。如坚持义务教育阶段免试就近入学制度,学区划分要本着公平的原则,适当调整,不能几十年不动。三要为教师提供均衡的教研环境和职称评定机制。城市和重点学校的教师拥有较好的教学环境,能接触到最新的教学理念,因而能比较快完成职称评定所需要的教学成果,实现职称晋升。而农村学校和非重点学校,高级职称的晋升指标少,教学环境也相对比较差,在职称晋升中自然处于劣势。要探索新的职称评定机制,不能只以论文定职称,要设立教学效果评定等指标。
  (三)建立城乡教育资源互补机制,合理调整农村中小学校布局。我国城市与农村教育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将在相当的一个时期内存在下去,建立城乡教育资源互补机制,使城市学校与农村学校结成长期帮扶对子,实施城市中小学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的定期轮换制度。在目前城乡教师待遇差距较大的情况下,考虑实施对在农村特别是边远地区任教的教师给予特殊津贴,保证其工资不低于甚至高于当地公务员水平,并积极引导优秀毕业生到农村学校任教。农村教师任教期满后,要在工资、职称评定、职务晋升中优先考虑,给予适当的优惠政策。
  (四)进一步调整农村教育结构,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农村学生能升入高中的毕竟是少数,如何将这些学生培养成为合格劳动者,是义务教育阶段后教育面对的重大课题。从当前看,应立足农村实际,着眼于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的需求,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有针对性地传授实用技术,使农村青年掌握一技之长,成为高素质的劳动者。要把一批基础条件较好的普通中学改制为职业教育学校,并以市场为导向制定课程和教材,进一步完善职业资格标准,强化就业准入标准,为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理顺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的关系,形成完整的职业教育体系,增强职业教育对农村青年的吸引力,使教育不断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五)大力开展计算机网络教育,为教育的均衡发展提供更有效的载体。以省、中心城市和名校教育网站为平台,建立由软件专家和优秀教师组成的网络教育队伍,制作成多媒体教学软件,供城乡广大学校教师使用,实现教育资源共享,让不同学校尤其是农村和偏远地区的师生享受到优质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因师资、信息等方面的不同而带来的教育水平的差距。
  教育公平、公正、平等、民主,已成为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教育公平了,社会才能公平,和谐社会的构建才有保障。希望不久的将来,农村的孩子,和城里的孩子一样,享有平等的、高质量的教育资源。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本站声明 | 网群单位 | 网站地图 | 给我留言 | 联系我们 | :::::::

河北省人大常委会主管 燕赵人民代表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