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燕赵人民代表网 >> 公民与法治内容>> 2006年第六期
 
“环保狂人”的八年呐喊
 
作者:梧 槐

  8年来,他为推广教科书循环使用,孤独地行走在“环保中国”的边缘,耗资数万,负债累累,足迹遍布14个省,进行200多场演讲。如今,他的奔走呐喊开始出现一定效应,尽管推广之日尚远,但他仍然为之奔走呐喊。

  艰难的跋涉,孤独的呐喊

  今年36岁的王文胜已生出丝丝白发。
  身材消瘦的他是如此落魄,宽边近视眼镜戴了5年,镜框折断后只是用胶水简单粘了一下,3年前买的皮鞋补了十几次,上衣仍是那件穿了五年的中山装。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他的钱都用到宣传教科书循环使用上了。
  2005年11月12日,王文胜被提名央视“年度十大法治人物”候选人,他抑制不住内心的狂喜,把此事讲给他的同事,讲给他的学生,讲给他认识的每一个人。他说,这些年的呐喊总算有点“效应”了,如今,一些人大代表建议制定《循环经济法》,2007年,山东将全面实行教科书循环使用,这些官方的消息使他看到了黎明的曙光。
  其实,王文胜是一个平时不太喜欢说话的人,但一提到教科书循环使用,他就兴奋异常。2005年10月27日,在央视《大风车》栏目举办的教科书循环使用论证会上,面对众多学者,王文胜挥舞着手臂,慷慨陈词:来一场绿色教育风暴吧!
  王文胜“推广教科书循环使用”的想法绝非空穴来风。
  1997年秋天,王文胜从河南教育院地理系大专毕业后,调任获嘉县冯庄镇杨刘庄小学任二年级班主任,开学后一位学生因交不起学杂费,拖了很长时间才拿来一大把零钱。后来,王文胜发现,不少家庭的孩子因交不起学杂费不得不离开课堂。这件事使王文胜刻骨铭心。王文胜的心被一次次刺痛。杂费是固定的,书本费是每学期都有的,但除了教科书外,各种教辅材料充斥校园,书本费已经成了农村学生的主要负担。王文胜看到,很多课本一学期下来还是挺新的,卖废纸值不了多少钱。他想,如果孩子们用过的教材让一年级孩子用,岂不可以节约很多钱、减轻家长的负担。
  通过查阅资料,王文胜发现了一组惊人的数字,目前我国在校中小学生有近2亿人,以每个学生一年两学期间10册课本计算,一年就要用课本20亿册以上,按每人每学期课本平均重2.5千克计算,消费纸张55万吨之多,而生产1吨纸要用20多棵大树。此外,生产1吨纸需要消耗100吨净水、600度电、1.2吨煤和300公斤化工原料。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早已推广应用教科书循环使用,中国的课本如果循环使用5年,可节约528万吨纸。造纸行业是重污染行业,如果课本用量减少,不就可以减少污染吗!
  想法激荡起王文胜胸中的热情,他觉得自己有必要站出来,推广教科书循环使用。王文胜先是收集资料,随后给一些同事、领导谈了自己的看法,不少人说他是痴人说梦,还有一些老师说他在“瞎胡闹”,说教科书循环使用是个大工程,你一介教书先生怎能完成如此大任!

  冷漠的排斥,烧钱的演讲

  王文胜觉得一些人对此事的看法恰恰暴露出他们环保意识的淡薄,基层的现实让他觉得搞不下去了,而国内尚未将循环使用教科书纳入环保范畴的大环境也让他非常苦闷,他觉得应该出去走走了。从1998年春天开始,他踏上了推广循环使用教科书的道路。
  王文胜瞒着家人把刚刚靠亲友资助盖好的楼房抵押给了信用社,怀揣着两万元贷款,开始了在河南各地的巡回演讲。第一站选在他进修过的河南教育学院。
  站在母校的讲坛上,百感交集的王文胜慷慨激昂,如雷的掌声使他从这里获得了动力。他惯用的开场白是:“我在激动中度过每一天,大家的环保热情使我像火一样燃烧自己。”
  1999年,他的一篇教科书循环使用的文章在一次征文中获奖,组织方说如果要证书、编进图书需要参加2000年在北京的素质教育演讲,为了将讲台搬到北京去,在月工资只有200多元的情况下他还是筹了3000元钱。
  当初踏上这条路时,王文胜也想到了艰难,但没想到一走就是漫长的8年。在河南他去一所学校演讲,被不软不硬地挡在门外,人家说:“你把学生讲坏了咋办?”有一次,他来到某县县委大院门口,老门卫听完他的介绍后,竭力向县团委书记推荐,人家却拂袖而去。
  一位大学生在王文胜的留言本上写道:“你的激情使人飞扬,你的快乐来自你的激情。虽然,现实中的你是一个执著而孤独的跋涉者。”王文胜带着他的环保激情,走遍了河南。
  既然是“环保中国”,自己的声音就不可能只在河南回响。他要讲遍全国,他要让这缕阳光照亮环保的天空。以后的日子里,他四处奔走。夏天穿一双塑料凉鞋,冬天穿一双母亲纳制的棉靴,吃方便面,喝自来水。白天演讲,夜宿街头。他被人称作“环保狂人”。
  2001年10月,身材消瘦的王文胜站在了江苏徐州矿务局的讲台上。这是走出河南后的第二站,王文胜刚离去,身后便传来了“瞎胡闹”的声音。但他并没有气馁,第二天一大早,王文胜提前半个小时来到徐州矿务局门口。当天的演讲非常成功。接着,王文胜在徐州的学校、社区、厂矿作了18场演讲。
  2001年收获最大,王文胜费尽周折,以青年环保志愿者的身份到郑州、北京、浙江、江苏、湖北等10多个省、3个直辖市作了多场演讲。也就是从这一年开始,能明显地感觉到公众开始将教科书的循环使用纳入自己的环保视野中来。

  搁浅的试点,黎明的曙光

  在外“跑”了一段时间,王文胜向更多的人介绍了循环使用教科书的好处,也了解了其他一些地方在推广教科书循环使用方面的经验。一次演讲时,别人问:“你们学校的教科书循环使用情况咋样?”一句话问住了王文胜,他要找一个平台进行实践,应该做些“更具体”的事情了。
  2002年,在冯庄镇尹寨小学教书,王文胜开始有意识地在尹寨小学和邻近的崔槐树小学搞教科书循环使用试点。他开始有意识地让学生把课本保存好,一学年过去后,把能用的书本收上来,能循环使用的都留下来,到2003年再订课本时,就少订了一些,一共有300多名学生参与其中。这种做法减轻了家长的负担,也得到他们的大力支持。崔槐树村委会专门给学校捐木头,建了6个大书柜;由于老师的教科书都是循环使用,为学校节省了不少开支,试点也得到校领导的支持;而工作在一线的老师更深知很多课本完全可以循环使用的,因此也十分赞同。
  但就是小范围内的试点,也是在“上级”不知道的情况下进行的。因为每学期上级教育部门都会按照每个学校的实际人数订课本,一般不可能少定,但由于那几年管的不是太严,不足以引起上级的注意,所以这种试点在“偷偷摸摸”的状态中开始了,并从中摸索出了经验。
  让他欣慰的是,不久他的教科书循环使用研究引起了有关部门的关注。
  2004年8月,他的教科书循环使用课题被河南省教育厅立项。2005年年初,王文胜的论文获得了国家环保总局举办的“相约绿色时空”征文—等奖,教科书循环使用(封面)设计获得了专利证书。
  尽管王文胜牵头的“教科书循环使用的课题”已拿到了省级课题奖,但从各地辛苦募集来的旧教材仍免不了被“冷落”的命运。他曾把辛辛苦苦收集到的旧教材拉到一些学校,劝说他们免费使用旧教材,可人家理都不理。他家里至今还堆着5万多册送不出去的旧教科书。
  看着这些教科书,王文胜感觉如芒在背。可喜的是,当年王文胜播撒下的种子已经生根发芽,在河南教育学院,一个由大学生自发组织的民间社会团体——教科书循环使用促进会已经成立。如今,山东、福建部分地区已经开始试行教科书循环使用。山东省已循环使用89万册,节约资金450多万元。
  8年当中,王文胜带着梦想,经浙江、江西、湖北一路宣传,经济捉襟见肘,演讲掌声如潮。他在别人的闲言碎语中跑了14个省,进行了200多场演讲,听众达10多万人。王文胜形象地把那几年的宣传演讲称为“烧钱运动”。8年来,花在这上面的钱就有五六万。

  激情的状态,孤独的明天

  2005年底,王文胜入选央视“年度十大法治人物”候选人,他生平第一次感到离荣誉如此之近,但同时又感到离理想如此之远。他很在乎这个称号,因为教科书循环使用靠良知、道德,最终还要靠法制,需要政府的硬性规定甚至立法。
  谈起教科书循环使用,王文胜如今所在小学的董校长说:教科书循环使用是好,但需要国家的支持,否则很难办。它涉及经费、教科书的重新设计包装、教科书的保管设施和消毒办法、老师的补助、家长的思想工作等等方面。

  
其实,老师们也有自己的担心。一位老师说:教科书循环使用会不会传播病毒?实行义务教育全免费后,教科书进行循环使用,那使用旧书的孩子家长会不会心理不平衡?对这些,王文胜认为,首先节约是大事,不能说影响一个行业就放着好事不去做。其次是传染病的问题,不必“谈病色变”,图书馆那么多看书的没见过因看书而得病的,只要加强管理注意消毒就行了。
  “关键是人们的思想意识和政府的决心。”王文胜说。
  河南省教育厅一位负责人表示,王文胜作为一名教师,长期义务推广中小学教科书循环使用非常感人,但是由于国家没有出台明确的政策,现在操作起来还不太成熟。目前要做的是争取社会上更多人的理解和支持,争取政策的支持,教科书的循环使用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8年的奔走呼吁,许多崭新的教科书仍被当成废品卖掉,教科书循环使用遥遥无期,面对清冷的现实,王文胜是痛苦的。但坚冰正在被打破,王文胜说,2004年教育部5号文件《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工作暂行管理办法》的通知中就明确提出“国家鼓励教科书循环使用”。
  2006年春节过后,面对记者的采访,王文胜说:“8年的呐喊,我是孤独的,但又是充实快乐的,媒体称我是个环保狂人,我人不狂,但我确实为教科书循环使用而痴狂。狂是一种主动性、一种使命感、一种充满激情的状态。”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本站声明 | 网群单位 | 网站地图 | 给我留言 | 联系我们 | :::::::

河北省人大常委会主管 燕赵人民代表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