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燕赵人民代表网 >> 公民与法治内容>> 2006年第八期
 
守住“第一次”
 
作者:时 光

  这几年,各级纪检和司法机关重拳出击,查处了一系列腐败大案要案,一批腐败分子纷纷落马。人们在击掌称好之余,思索着这样一个问题:一些相当级别的领导干部为什么在腐败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以至不能自拨?
  安徽省滁州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陈兆丰,在定远县任副县长、县长、县委书记的13年中,收受207人、334次的贿赂款285.26万元,还有545.21万元巨额财产来源不明,其中第一次收受贿赂只有1800元,最多的一次15.5万元(引自2005年12月15日《新安晚报》)。由此不难看出,蜕变始于第一次。正是有了第一次,才有了以后的若干次。对一个领导干部来说,慎于第一次,对于自己的人生至关重要。
  从近年来一些反腐败的案例中不难看出,有些腐败分子并不是一走上仕途就贪得无厌的。大多是随着地位渐高,权力渐大,诱惑也相应增多,放松了世界观的改造和自我欲望的节制,失去了对腐败的防御能力而被名利财色打败,落得个善始不善终的可悲下场。纵观腐败分子走过的人生道路,人们不难发现,他们中的多数人在“第一次”收受贿赂款物时,都有一种忐忑不安的感觉,思想斗争非常激烈,然而他们最终没有战胜“第一次”,以至最终滑向腐败的深渊。
  那么,一些腐败分子为什么明知违法违纪的“第一次”不可为,却要继续以身试法呢?这除了上面讲的私欲恶性膨胀、利令智昏外,还有个重要原因是侥幸心理在作怪。他们往往在想,有了“第一次”,千万不能再有“第二次”了。殊不知,侥幸心理常常是罪恶道路上的润滑剂,会在罪恶的道路上越滑越快,越走越远,以至最终无法自拔。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一发而不可收”。追寻腐败分子的犯罪轨迹,我们不难得出一个结论,这就是只要“第一次”把握不住,就会有第二次、第三次……“第一次”的突破就意味着思想防线的突破。其结果必然是由少到多、由小到大,从开始时的小礼品到后来的贵重物品,从“第一次”的小钱到后来的大钱,从“小贪”变成“大贪”。陈兆丰、胡长清等腐败分子之所以成为人民的罪人,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没有挡住“第一次”。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本站声明 | 网群单位 | 网站地图 | 给我留言 | 联系我们 | :::::::

河北省人大常委会主管 燕赵人民代表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