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燕赵人民代表网 >> 公民与法治内容>> 2006年第九期
 

警惕“读书无用”在农村的蔓延

 
作者:王二路  鄂红梅

  随着高考录取的结束,又有众多学子升入新的学府,开始了新的学业;另一方面,因学业的结束,也使得一批又一批大学毕业生走出了校门,涌向了社会。
  然而,面对高校收费的昂贵和大学生就业的奇难,近些年来,在广大农村越来越多的农民及其子女对上学读书,乃至于“金榜题名”,已失去了兴趣;昔日的天之骄子,在他们的心目中,也没有了尊贵和荣耀。给他们带来的则是深深的困惑、无限的尴尬、茫然和无奈。在农民中间,“读书无用”——死灰复燃,悄然成风;辍学率——居高不下,与日俱增。这不能不引起国家政府和社会各界的热切关注和高度重视。
  “考上大学供不起,供得起则找不到工作。”这是在眼下农民中间滋生“读书无用”的主要起因。据相关资料显示,中国的大学学费在短短的十多年里,由每年的几百元一路飚升至每年的5000元~8000元不等,猛长了约20倍:而国民人均收入同比增长不到4倍。日前,发布的《2006年农村经济绿皮书》数据显示,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3255元。看来一个大学生本科四年的费用,远远超过了一个普通农民的十多年的纯收入。由此也可以断言,“读书无用”在一定程度上是一部分农民,尤其是贫困农民对高昂的教育成本的一种不满乃至于无奈的反抗。
  与此同时,近年来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几率却每况愈下,逐年锐减。前不久,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05年:中国教育发展报告》显示,2005年应届大学毕业生真正签约者只有33.7%。这个数字足以说明大学生的就业处境之艰难程度。不仅如此,低薪就业也已经成为一种社会现实。在这严酷的社会现实面前,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尤为艰难。一项研究表明,清华、北大等国家重点大学,20世纪90年代以来招收的新生中,农村学生的比例呈下降趋势;而在非重点的地方院校里,农村学生的比例呈增加之势。这些非重点院校的毕业生,找工作更是难上加难。
  长期以来,中国农民有一个根深蒂固的观念,那就是读好书就一定能改变命运。他们认为,考上大学就等于中了“秀才”,就可以做官,出人头地、有高收入等等。面对高学费、就业难,在一些并不富裕的农民中自然而然地生发出了“读书无用”的念头。播下了龙种,收获的却是跳蚤!读书不仅未能带来实惠,反而造成了“读书致贫”、“读书返贫”的困局,其失望可想而知。因此,他们怀疑读书的价值,甚至越来越多的农民和农民的子女开始由崇尚与膜拜读书变成了怀疑,乃至选择放弃读书,也就不难理解了。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在农民中“读书无用”的思潮,不单纯是一个教育问题,而是一个社会问题,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发展与否。时下里人们常说的一句时髦话是:“二十一世纪最缺的是人才。”人才最需要的又是什么呢?毫无疑问,是知识。农民盼增收,农村要发展,国家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所有这些,也都离不开知识,离不开文化。而农村这种新“读书无用论”的出现,将严重影响农民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对子女读书的投入。长此下去,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加强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将成为空谈,也必然会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征途上的“绊脚石”。
  毋庸置疑,当前我们必须要加大对农村人才的培养,坚决杜绝新“读书无用论”在农村的泛滥。否则,流风一开,贻患无穷。当务之急,是我们的政府和教育的相关部门以及全社会,要想尽一切办法尽快搬掉上学贵、就业难这块阻止(农村贫困子女)读书的“绊脚石”。诸如,制止高校乱收费、高收费,剔除教育制度中存在的各种弊端,拓宽大学生的就业渠道等等。如此,才能消弭农民的怀疑心理,“读书无用”才会站不住脚,也才能在农民中间营造出一种浓厚的求学读书的氛围。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本站声明 | 网群单位 | 网站地图 | 给我留言 | 联系我们 | :::::::

河北省人大常委会主管 燕赵人民代表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