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燕赵人民代表网 >> 公民与法治内容>> 2006年第十二期
 
倡荣鄙辱正气歌
 
作者:崔桂兰


  古人说:“民无德不立,政无德不威”。孟子亦云:“无羞恶之心,非人也”。近些年来,随着现代化建设的深入,大量涌入的外来思想文化,急剧转型的社会环境,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使一些错误和腐朽的文化思想、价值观念乘虚而入,损人利己、见利忘义、违法乱纪、骄奢淫逸等被一些人引以为荣;而对于廉洁奉公、为人民服务、艰苦奋斗等,却不屑一顾,出现了不少是非混淆、黑白颠倒、美丑不分、善恶不辨的思想观点和社会现象,对社会上的每一个公民尤其是青少年学生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产生了不良影响,也给新时期的思想道德教育提出了严峻挑战。
  什么是“荣”、什么是“耻”、什么是“美”、什么是“丑”,什么是提倡的、什么是反对的,“八荣八耻”为我们阐明了这个前提性、基础性的重要问题,为每一个公民的道德标准树立起了一根标杆,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八荣八耻”荣辱观阐述了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基本内容,既继承了中华民族“以德治国”的优秀文化传统,又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观,适应了我国现阶段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要求,适应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是优秀文化传统和时代精神有机结合的集中体现。
  “八荣八耻”荣辱观是引领社会风尚根本好转的一面旗帜。针对社会上存在着比较严重的道德境界不高甚至善恶混淆、荣辱不分的现象,明确提出“八荣八耻”荣辱观,这只旗帜鲜明地阐明了在我们的社会里,什么样的思想行为应当受到肯定和褒奖,什么样的思想行为应当受到否定和贬斥,为全社会树立起了一面引领社会风尚根本好转的旗帜,有利于激励人们加强思想道德和人格的修养,有利于敦促人们自觉践行“八荣”要求,主动鄙视和抛弃“八耻”行为,进而逐步形成褒奖善良和正义、抵制丑恶和奸逆的良好社会风尚。
  “八荣八耻”荣辱观是反腐倡廉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反腐倡廉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工作:一是依靠道德规范的自律,二是依靠法律规范的他律。其中,自律是前提、是基础。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只有清醒地认识按照道德规范来行为才是善的、正义的、光荣的,反之便是恶的、非正义的、耻辱的,才能把握衡量自己行为的道德尺度,才能克服那些“非道德意识”和“反道德意识”。“八荣八耻”首先是一种道德认识,是社会主义道德规范最重要的基础。确立“八荣八耻”意识,实际上就包括了确立应有的社会主义道德情感,确立公民、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应有的政治良知。因此,树立“八荣八耻”荣辱观,对于防止和克服腐败行为必然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
   “八荣八耻”荣辱观是对全民特别是对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新要求。“教之耻为先”,“启蒙莫先于知耻”。荣辱感是青少年道德素质养成的重要心理机制。青少年以及社会公民的知耻心并非与生俱来,它是通过后天教育和培养而形成的。应该让“八荣八耻”荣辱观教育成为全社会的正气歌,并把教育重点放在青少年,进学校、进课堂、进学生思想,做到深入浅出,润物无声,让青少年深切体会“不知荣辱无以为人”的道德,达到教育下一代之目的。
  学校教育要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结合,坚持把学校、课堂、家庭、社会成为广大青少年践行荣辱观的实践课堂,使青少年学生真正做到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一点一滴小事做起,培养良好的道德习惯,为祖国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栋梁之材。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本站声明 | 网群单位 | 网站地图 | 给我留言 | 联系我们 | :::::::

河北省人大常委会主管 燕赵人民代表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