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燕赵人民代表网 >> 公民与法治内容>> 2007年第六期
 
故乡的月亮
 
作者:刘 炯

   我的童年是在冀中平原的一个农村里度过的,故乡的月亮给我留下的印象尤为深刻。在我的记忆中,月亮总是从茂密的树林中升起来,或金灿灿的,或红彤彤的,又大又圆,比村里唱戏的铜锣还要大。月亮渐渐升高,发出璀璨的光芒,天空变得晶莹剔透,星星如同宝石一般,地上像铺了白纱般一片银白,整个大地成了一个宁静而安详的世界。
   当月亮慢慢升高的时候,各家的饭也做熟了,人们纷纷端着碗凑到街上吃饭。人们端着碗,一边吃一边天南海北,漫无边际地神聊,月亮就是人们头顶上的明灯。
   饭后如果没有要紧的活计,人们是不会回屋点燃那盏豆大的小煤油灯的,依旧搬个小凳子或干脆蹲在街边的石头、木桩或碾子上,摇着蒲扇,张家长李家短,春种秋收,奇闻异事,无所不谈。有时看到孩子们聚过来,就有人开始讲鬼故事,静悄悄的,几十双小眼睛瞪圆了听,只听得人脊梁沟里冒冷气,有时一片黑云飘过来,遮住了月光,更显得阴森可怕。现在想起来,可能是《聊斋》一类的故事,当时确觉得十分的有趣,直到月色西沉,有的人已经响起了鼾声,人们才慢慢散去。
   那时,学校的作业很少,村里还没有电视机,每天晚上出去玩成了孩子们的必修课,家长是从来不管的。在朗月的晚上,大街上,农家低矮的土墙边,村边打麦场里,到处都是孩子们的身影,呼朋引伴,东奔西跑,或捉迷藏,或玩打仗,稚嫩的童音在空气中回荡。偶尔村里放电影,孩子们老早就搬着小凳子来站位置,卖砸炮的、吹糖人的也不知从什么地方冒了出来,小贩的叫卖声、孩子的嬉闹声、大人的呼唤和训斥声,简直比集市上还热闹。电影开演了,场面一下子静下来,在明净的月光下,房顶上、树杈上、墙头上、草垛上,黑压压到处都是人。随着电影情节的起伏,人们或悲或怒或发出阵阵哄笑,直到电影结束,方才一边谈论一边心满意足地散开。此时,如水的月光悄悄照亮了人们回家的路。演电影是十分难得的事,一年不过三五回。
   淳朴的乡村养育了我的生命,美好的月光给了我清澈明净的胸怀和细腻的情感。多少年过去了,虽然我已经移居城市,但乡村的月亮在我的脑海中清晰如旧。城市的霓红冲淡了夜色,月亮也失去了往日的光泽,只是悄悄躲在屋顶或高楼的夹缝中向下张望。偶尔抬头望见月亮,也是淡淡地显得苍白无力。晚饭后,人们有的是乐趣,有线电视、电脑、麻将,每个人都躲进小屋忙活起来。儿子虽然只有九岁,作业已经压得他喘不过气来,每天做作业要到深夜,晚饭后是绝对不能出去的。即使在周末,没有家长的陪同也是万万不能出去的,每次想出去玩,儿子得到的答案都是外面如何如何凶险,汽车和拐孩子的是多么多么可怕,他只得趴在阳台上,遥望着灰色的天空和外面林立的高楼……每天下班回家,随手“砰”地一声,防盗门如同一道铜墙铁壁,将家与外面的世界隔绝起来,邻里间虽然近在咫尺,却摆出一副老死不相往来的架势,人们都像防贼一样防着他人,在这个人群密集的地方,我感到未曾有过的孤独。
   家乡的月亮,童年的月亮成了我永远的回忆。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本站声明 | 网群单位 | 网站地图 | 给我留言 | 联系我们 | :::::::

河北省人大常委会主管 燕赵人民代表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