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燕赵人民代表网 >> 公民与法治内容>> 2007年第六期
为人·为官·为事
作者:王春艳
为人即要有高尚的人格。人格是一个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有了良好的道德品质,就具备了高尚人格。从内在而言,人格表现为高尚的道德修养、优秀的性格气质、成熟的为人处世;外在而言,则是稳重、端庄、得体的言行举止。高尚的人格品德不仅是领导干部必备的素质,而且还可以弥补领导能力的不足。作为一名领导干部要做好工作,不仅要靠权力,要靠能力,还要靠人格的影响力。这个影响力就是恩格斯论述的非正式权威。所谓非正式权威,指的就是领导者个人素质、德才表现所凝集而成的影响力。如果一个领导干部不具备这种非正式权威,他说话就不能使人信服,办事就不能使人折服。所以说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浩然正气,保持人格之尊严,通过领导者的榜样作用实现社会和谐。
为官就是要当好人民的公仆,要以克己奉公、勤政廉洁、严于律己、以身垂范为标准要求自己。具体讲,就是以人为本,清醒地认识权力,正确地行使权力,做一名上对组织负责、下对群众负责的党员干部。首先要有远大的理想,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决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要坚定地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贯彻执行党的各项方针政策;要兼具领导、管理、协调、服务等才能;要知法守法,依法行政;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与时俱进;要有正确的职业荣誉感和自我评价能力。其次,领导干部的“为官”体现在正确的“权力观”上。如何看待手中的权力,如何运用手中的权力,是衡量一个领导干部是否当好官、行好政的首要前提。要破除崇尚官位、以官为本、以权谋私的“官本位”思想,要真正体会“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深刻寓意,坚定“民本思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再次,领导干部加强“为官”修养。领导干部在提高自身素质和加强道德修养的过程中,要注重自我要求、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监督。面对新形势下的各种诱惑和考验,领导干部必须牢固树起守纪律、守道德、执好政的防线,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做到“恶虽小不作,善虽小而为,常断非法之欲、非理之欲、非分之欲,时刻严格自律,自觉接受他律”。接受他律就是自觉接受党内监督、法律监督、群众监督。要通过“自律”与“他律”,不断加强自己的思想作风建设,以满足人民群众所急、所需、所忧、所盼为个人的工作目标,与人民群众的冷暖悲欢相融合,不断培养发自内心、见诸行动、造福于民的社会责任感。
为事是领导干部以优良的作风和卓有成效的工作,带领广大群众不断开创工作新局面。领导干部的“为事”,是“为人、为官”在实践中的具体体现。通常讲领导干部手中权力有多大,责任就有多大。能否正确行使手中的权力,认真履行领导的职责,这是领导干部称不称职、胜不胜任的重要体现。领导干部要做到“权大不忘责任重,位尊不移公仆心”。视权力为责任,牢固树立群众观念,把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自己用权得失的根本标准;始终想群众之所盼、急群众之所虑、解群众之所难、谋群众之所求,勤动腿去调查问题、勤动脑去思考问题、勤动手去解决问题,实实在在地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
首先要培养正确的政绩观。正确的政绩观体现在政绩的内容上,应该是实实在在的建设和发展,在促进社会进步和可持续发展上创造政绩。在创造政绩的目的上,应该是为党为人民为集体而不是为己之私利;在创造政绩的途径上,不是投机取巧,以牺牲后代与环境资源为代价。而是应该从实际出发,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不图虚名,不务虚功,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用创新的理念开展工作。二是知行合一,勤于政务。知是行的先导,行是知的目的,行成于思,知行合一。要认真解决认识上的问题,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勤政即勤勤恳恳从政,用党和人民给予的职位和权力,为党做事、为国出力、为民排忧。三是要不断提高应对复杂局面、总揽全局的能力。具备“多维角色”转换能力。具备这种条件就能够轻松自如地应对各种风险的挑战。新时期领导干部就要善于运用统筹的方法,树立全局观念,既善谋眼前,又善谋长远;既要积极创新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路,又要注意从总体上保持发展思路的稳定性和工作的持续性。要善于见微知著,增强对复杂局面、突发事件的预见能力。要密切关注国内外形势变化,洞察和把握社会动态,未雨绸缪,善于应对,把问题解决在基层、解决在内部、解决在萌芽状态,不断增强工作的科学性、预见性和有效性。要善于规避风险,化解前进中的矛盾和困难。要善于因势利导,协调各阶层群众之间的利益关系。四是要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和思想政治工作等手段,提高协调和处理各种矛盾、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和水平。五是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引导群众正确认识改革发展中出现的暂时困难,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有机地统一起来,形成战胜风险和困难的强大合力。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本站声明 | 网群单位 | 网站地图 | 给我留言 | 联系我们
| :::::::
河北省人大常委会主管 燕赵人民代表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