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燕赵人民代表网 >> 公民与法治内容>> 2007年第九期
 

河南首富“泡沫帝国”的覆灭

 
作者/小 非

从“破烂王”到亿万富翁
   孙树华出生在河南淮阳县,该县是国家棉花生产基地,棉花育苗需要塑料地膜遮护,废旧地膜随处可见,外地厂商常年收购。当时,年仅19岁的孙树华看到了商机,利用辛苦积攒的本钱进入该行业,骑着自行车走村串户收购废旧塑料。在起早摸黑苦心经营下,他成为远近闻名的“破烂王”,生意一度做到上海、广东等地。
  1992年,孙树华利用手中筹集的90多万元资金与当地乡政府合作,办起一个小型塑料农地膜厂。由于起步早,加上经营机制灵活,他生产的农用地膜很快占据了一定的市场。不久,孙树华净赚上百万,掘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1997年8月,孙树华将塑料厂更名为淮阳沪光塑料有限公司,并迁至淮阳县城。当年,塑料厂创产值1200多万元。
  孙树华春风得意。1998年全国爆发了百年不遇的洪水,洪水过后,恢复农业生产需要大量的农地膜,孙树华抓住了这个绝佳的机会。这年,他又建起了长江以北最大的塑料蓬布厂。随后几年,孙树华马不停蹄,先后创建淮阳华洋贸易有限公司、淮阳土工膜有限公司、郑州福林塑化有限公司。
  2001年,孙树华以上述企业为基础,在淮阳组建了河南华林塑料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称华林集团),任董事长兼总经理。至此,一个号称“产值过2亿,员工上千”的企业集团横空出世。
  此后,孙树华还获得了“河南省乡镇企业优秀经营管理者”、“河南省十大财富人物”、“全国优秀乡镇企业家”等多项桂冠。不久,他又当选为淮阳县政协副主席、河南省十届人大代表。
“河南首富”的急剧扩张
  华林集团组建后,首先面对同行企业的竞争。就此,华林集团想在市场上有所突破,就必须选择一些重量级的项目上马。在这个思路指引下,孙树华挤上了一条没有方向的大举扩张之路。
  2002年10月,华林集团打造中原地区最大的锂电池基地。随后孙树华投入巨资,在河南商水县征地1600亩。整个项目从立项到最终拍板不到一个月时间,速度令人目瞪口呆。
  与此同时,华林集团又快速出动,携手上市公司安彩集团,一举拿下了国家西气东输、南水北调的重点配套工程——总投资20亿元的聚乙烯(PE)管线生产项目,号称将打造年产值19亿元,亚洲同行业规模最大、技术含量最高、设备最先进的企业。
  对孙树华而言,聚乙烯项目无疑是他最有分量的“成名作”。2003年10月,投资8.1亿元建成的PE管材生产线一期工程竣工投产。庆典当日,周口市四大班子悉数来贺,国内众多明星大腕亲自主持庆典。此时的孙树华,可谓“红”到了极点。
  大面积、大脚步的扩张还在其后。
  2003年10月,华林集团兼并了河南八大名酒厂家之一、总资产2.4亿元的四五酒厂。酒厂还没有复工,集团又兼并了当地濒临破产的、以生产化肥为主的三元化工。三元化工总资产过亿,华林仅用几天时间就完成使命。当人们还没有反应过来,一个计划投资3亿元的万绽纯棉纺纱厂又横空出世,在众人的惊讶中,纱厂开始打桩下线了……
  据统计,从2002年以来,华林集团在全国各地新设立的各类公司不少于15家,对外公布的总资产变化情况为:2002年16.5亿元,2003年33亿元,2004年43.7亿元,增长速度令人咋舌。此时的华林集团,行业涉及交通、能源、路桥、教育、化工等多个领域。
  2004年10月,《福布斯》河南寻富,孙树华以14亿元个人资产,轻松踏过中国百万榜12.5亿元的门槛,跻身《福布斯》2004年中国富豪榜。就在同年,孙树华还一举登上“2004年胡润百富榜”。至此,孙树华被人们誉为“河南首富”。
明星企业借“东风”蹿红
  孙树华为什么能够建立如此庞大的帝国?
  点点滴滴的生活细节表明,孙树华是一个极为平常的人。他不抽烟、不喝酒,没有特别的爱好,业余活动也很少……但不得不承认,孙树化是借助了多种“东风”的结果。
  首先是银行滚雪球式的贷款支持。华林的壮大是摆在眼前不争的事实,银行对一般项目不愿贷款,但对华林所投资的多个领域的“大项目、好项目”非常看好,银行当然愿意放贷。甚至在必要的时候,忽视了一些步骤。
  更重要的是,在政府看来,孙树华是一位“听话、并且会来事”的老板。周口市的一位政府官员说:华林集团的发展得益于地方政府,但有时也受制于地方政府,企业规模已经与领导的政绩联系在一起。
  于是,在地方政府的“扶持”下,华林集团立刻成了明星企业。
  孙树华想要做什么项目几乎没有阻碍,银行有贷款,政府有政策。而事实上,像华林这样一个有着几十亿资产的企业,竟然没有一个详细的中长期战略规划。对于哪些项目上马、企业是否可以兼并,更没有任何可行性分析报告。员工们的依据大多是“孙总决定了,大家都照着做”,没有人怀疑孙总的对错。
  一位深谙华林内幕的业界人士这样描述孙树华的“贷款流程”:刚开始创业时,比如能从银行贷出10万元,他就敢拿出一半去跑关系,从银行贷出100万元;有了100万元,他会扔出二三十万元甚至更多,从银行再次套取500万……如此循环往复,雪球越滚越大。
  2004年4月,国家出台了相关政策,银行压缩银根,靠银行贷款支撑的路子被堵死。此时,孙树华使出浑身解数,半年内还了5.7亿元的贷款,但还贷仍然非常困难。在银行的紧逼之下,淮阳县财政部门施以援手,帮华林还了6000万元的贷款。一个国家级贫困县替一个民营企业“还债”,这在当地历史上绝无仅有,从中也可看出华林的地位。
众多项目停工停产
  疯狂扩张,导致华林多个项目遭遇难题。
  2003年3月,华林集团的锂电池工程——华林(商水)工业园仅进行了一下奠基典礼。2004年6月,仓促上马的锂电池项目第一个夭折。原来,投资几个亿的项目没有进行有效的论证分析,方案因为环保不过关,始终通不过有关部门的审查立项。此后,华林“果敢放弃”,但损失仍达3000多万元。如今,工业园大部分土地种上了麦子和树木。
  2004年8月,边生产边走下坡路的泸光塑料厂“寿终正寝”。同时停产的还有当初花大价钱收购来的三元化工,这个厂租给了几个天津人,时断时续开工过后,被弃之而去,几亿元的资产成了一堆无人问津的厂房。
  更令孙树华始料不及的是,寄予无限厚望的PE管生产项目在立项之后,突遭“非典”,工程久久不得开工,华林集团生产延误几个月,一些施工方采用了其他管材。遭此变故,“亚洲最大的PE管材项目”开工严重不足,十二条生产线往往只有一两条生产。看不到合作前景的安彩集团断然撤资走人,撕破脸皮向华林讨要合资时的几千万注册资金……
  2005年1月,出席河南省十届人大三资会议的孙树华始终没有在下榻的河南宾馆出现,3部手机处于关停状态。此刻,有关孙树华“出事”的说法在河南民间流传。
骗贷13.6亿,企业帝国崩溃
  在巨大的债务压力下,华林集团走向了终结——
  2006年底,华林集团全部停产。
  2007年3月中旬,华林集团及所属5家公司,联合申请破产。3月23日,周口市中级法院立案受理。一周后,法院在媒体刊登公告,通知债权人参加7月16日的第一次债权人会议。
  2007年4月4日,华林集团留守的几名工作人员接到遣散通知。三天后,华林集团院内原有的保安全部撤离。
  华林集团就此破产,孙树华逃脱不了干系。
  2007年5月17日,公安部经济犯罪侦查局下发了《关于对孙树华涉嫌经济犯罪问题立案查处的通知》,将国家审计署提供的孙树华涉嫌经济犯罪的材料,转到河南省公安厅经济犯罪侦查总队,要求依法立案查处。河南省公安厅决定由周口市公安局立案侦查。
  国家审计署和周口警方查证的情况表明,2000年到2005年,孙树华利用其控制的公司,提供虚假财务报表、土地证明等资料,从农业银行河南省分行、浦发银行郑州分行、中信银行郑州分行等金融机构取得代款13.6亿元。
  办案人员查实:2002年1月,华林集团子公司安彩华林在未取得营业执照的情况下,向农行淮阳县支行申请年产10万吨给水用聚乙烯管材项目建高资金4.5亿元。5月17日,贷款就已经到了华林公司。而与此相矛盾的是,直到当年6月18日,该公司才成立,当年9月27日,其项目可行性报告才获得国家计委批复。
  那么,孙树华通过什么手段贷来众多款项?
  孙树华惯用的手段就是利用土地使用证套取,要么违规办理和变造,要么重复使用。根据银行信贷资料显示,华林集团及其关联企业和孙树华个人,拥有河南淮阳、商水两县的20宗土地使用权,面积达9400亩,全部用于贷款抵押。经查,这20宗土地中,有7宗面积4207亩因长期闲置不用已被当地政府依法收回,企业目前仅有3宗1075亩的土地使用权,孙树华本人名下并无土地,其余10宗都涉嫌违规办理、变造和重复使用土地使用权证。
  同时,审计署和公安部门还查证,华林集团及其关联企业财务管理混乱,大量信贷资金被提现或挪用。大额取现的2949.82万元去向不明;3450万元资金被转入个人账户。其中,直接或变相转入孙树华个人账户1700万元,转入农行周口市分行原行长董学之的专职司机陈峰个人账户700万元。
  据以上事实,公安部门认为,孙树华利用其控制的公司提供虚假资料,骗取金融机构贷款13.6亿元,其行为已涉嫌经济犯罪。由于孙树华本人还担任着河南省人大代表职务,2007年5月25日,河南省公安厅向河南省人大常委提交报告,请求许可对孙树华实施刑事拘留强制措施。5月31日,省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经审议决定,许可公安机关对孙树华实施刑事挽留强制措施。
  孙树华的企业帝国崩溃了。
  他成名了。从一个拾破烂的农家子弟,短短十年时间营造了一个庞大的企业帝国,集团总资产达到47亿元,触角伸向众多产业。他以14亿元身价登上“2004胡润百富榜”和“《福布斯》大陆富豪榜”。他头顶上有着诸多光环:省人大代表、政协副主席等。
  他落马了。产业几乎全军覆灭,集团一夜间几近崩溃。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河南首富”14亿元的身价当中,竟有13.6亿元来自银行诈骗,一个企业的神话破灭了……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本站声明 | 网群单位 | 网站地图 | 给我留言 | 联系我们 | :::::::

河北省人大常委会主管 燕赵人民代表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