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2004年5月的全国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会议上,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就强调全党全社会要共同做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大力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的青少年思想道德法制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也还存在着诸多问题。要想深入持久地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我们改进工作思路,引入法律机制,为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社会环境。
一、当代青少年道德法制建设存在的问题
在当今的青少年教育中,智育的力度是有目共睹的,但往往有时候是以德育的削弱为代价。这种现状诱发了诸多有违道德甚至触及法律的问题。
对时事政治关心不够,淡化了他们的报国热情。由于青少年没有参政渠道,所以很多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个代表”、“构建和谐社会”等重大问题缺乏最起码的了解,对国内外大事缺乏应有关注,在知与行上还有一定程度的距离。
对社会公德重视不够,影响了他们做人。不重视社会公德是一个极为严重的品质问题,一些地方中小学生破坏公物现象时有发生;许多中小学生对参加义务劳动都极不情愿;一部分学生对违反社会公德现象,表现麻木。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社会风气中的一些不良因素对未成年人的社会公德实践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
对不良行为遏制不够,放纵了他们的个性。对中小学生不良行为的遏制不是学校力所能及的,这是一个社会问题。比如一些家长为了限制孩子上网,控制孩子手中的“零花钱”,然而一部分网吧经营者唯利是图,允许18岁以下青少年进入。这对矛盾产生后,在学校内就出现了学生强行索要钱物等现象,同时还诱发一些小偷小摸、打架斗殴现象,更甚者把“走自己的路,不在乎别人的议论”作为人生信条,成为小小的“利己主义者”。
对世界观把握不够,扭曲了他们的灵魂。这主要表现在财富两极分化后,“穷孩子”和“富孩子”产生的强烈对比。家境富裕的孩子成了“新新人类”,他们追求外表,注重享乐,喜欢刺激甚至玩世不恭。而由于各种原因产生的贫困学生、生理或心理有缺陷的学生等校园弱势群体,由于疏于引导,在学校表现出孤僻内向的性格。一些家长对孩子物质要求的过分“溺爱”和“实在无奈”,一些家长对孩子学习成绩的“无理要求”,这些都会影响到孩子们的心灵深处。
二、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分析
首先,家长注重孩子的学习和健康,思想品德略有放松。据某市一项调查表明,在孩子的眼里,家长最关心的是学习(占49.75%)、健康(占41.64%),关心思想品德的仅占6.58%。说明当今父母关注孩子的重心是智力的开发,评价孩子的首要标准是学习成绩,导致孩子只会读书,不会做事,更不会做人。表现在家庭教育中,就是淡化了德智体全面发展,这种“重心偏误”已成为未成年人养成良好思想道德的一大障碍。
其次,学校思想品德教育方式陈旧,难以触动学生灵魂。传统德育过程主要是围绕青少年的道德认知展开的,注重对道德现象、道德关系的感知及道德概念、道德准则的解释与说明。而学校开展的思想教育活动与学生思想实际很难有机结合。这种思想教育工作安排与实际情况的两张皮现象,让学生们产生了“太空洞”的抵触情绪。这说明传统的灌输式思想道德教育模式已经不能满足青少年成长的需要,亟需改进。
第三,法制建设必须进一步加强,从基础工作中消除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青少年世界观的形成与接触道德各种信息有直接关系。然而,由于一些文化传播的管理机构在管理上流于形式,特别是一些电视、音像、网络、出版物置社会责任于不顾,把法律规定丢于一旁,出现了大量低级庸俗的内容,其腐蚀能力某种程度上超过了父母和老师的正面教育。
三、加强道德法制建设的思考
综上所述,扶正“成才观”、重视孩子全面发展、完善传媒管理机制、净化青少年成长环境等,都是青少年思想道德法制建设迫切需要关注的问题。
第一,学校的德育工作要推陈出新,触及灵魂。现行的说教式、解释型传授方式,不贴近生活的教学内容,容易使孩子们感到乏味。建议以县区为单位,编纂以本区域内容为主、充满乡土气息、贴近生活的德育教材,只有这样才能触及孩子们的灵魂,才能真正达到德育的目的。
第二,学校和家庭教育要形成互动,讲求实效。要让孩子形成良好的品质,需要“言传”,更需要“身教”;需要孩子做“学生”,也要让孩子做“老师”。例如开展一些德育活动,从生活和实际出发,家长帮孩子改习惯,孩子帮家长改陋习,互相督促、共同进步。另外,还要特别对一些特殊人群和“弱势群体”进行“关照”,让他们都有一个正确的人生态度。
第三,引入法律机制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力求长远。为青少年谋划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需要引入法律机制做保障。要通过强制性措施,积极发展县区、街道、乡镇居民小区等综合性社区性的校外活动阵地,形成多层次的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从总体上扩大校外教育的规模,拓宽未成年人接受校外教育的途径。聘请法律专家,开展素质教育工程,及时为青少年解读困惑灵魂的社会问题,也是优化青少年生长环境的好办法。
青少年思想道德法制建设是一项涉及到亿万家庭的民心工程,各级党委和政府都应该切实担负起社会责任,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法制建设的领导。同时它也需要各级各个部门的相互联动相互配合来完成,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参与来完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