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燕赵人民代表网 >> 公民与法治内容>> 2008年第三期
 

规范公务支出是遏制腐败的一种有效手段

 
作者/王明奇 程竹亭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在坚决惩治腐败的同时,更加注重治本,更加注重预防,更加注重制度建设,拓展从源头上防治腐败工作领域。”“重点加强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人财物管理使用、关键岗位的监督。”公务接待在公务活动中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在不少地方,公务接待支出已经明显超出了“合理”范畴,成为一种严重的不正之风,成为腐败的一种重要表现,引起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不满,已经到了非下大力气加以规范和改革的地步了。近些年虽然有不少地方一直在研究探索公务支出改革的新路子,例如取消公务用车实行现金补贴解决交通问题,取消招待费实行工资补贴,有的乡村实行零招待等等,但效果都不明显,就整体来讲各级政府的公务支出仍然是当前的一个热点、难点、焦点问题。
  从目前看公务支出有以下突出特点:一是范围广泛。公务支出涉及到各个方面,如公费用车、公费招待、公费出国、公费考察(旅游)、公费上学、公款消费等等已无所不及;隐形支出多,用变通手段支付按规定不应支付的开支比重越来越大,只要能与公务接待沾上边的,都要由公家埋单,私客公待等现象普遍。公务接待成了个筐,什么费用都可往里装:吃的开成办公用品,用的开成资料费,礼品、旅游费开成会务费,甚至嫖赌费用也开成接待费。二是数额巨大。在公务接待方面不按标准,进豪华酒店,喝高档酒,吃天价宴,到豪华娱乐场所进行奢华消费的现象已经见怪不怪。据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宏观政策动向课题组引用的有关数字,2004年全国公款吃喝3700亿元。另据有关报道数字反映全国仅公车使用一项一年就开支几千个亿。这不是耸人听闻,就拿一个40万人口的县分析,县乡(局)两级公务用车按800~1000辆计算,每年每车3万元,一年支出2500~3000万元。加上其他公务开支就可想而知,已经成为地方财政极为沉重的包袱和负担。三是化公为私。应该个人支付的由公务支付现象普遍,即个人支付公开化。公车私用、公款招待亲朋好友、公款送礼等等,这些公务支出已经成为公开秘密和公然活动,公务消费已经异化为一种权力消费,成了某些阶层的特权,这些受益者多数是单位主要领导干部和握有实权的经办人员。这种公务支付对我们执政党和政府以及干部队伍产生了极为恶劣的影响,一方面使我们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受到了严重影响,国家财富被少数个人所占有、浪费甚至是挥霍。另一方面由于公务支付形成的“特权”玷污了相当一部分人的思想,腐化了一批干部。少数干部不惜一切跑官要官、行贿受贿甚至弄虚做假、搞形象工程、拉关系找靠山等等都是为了更多、更大、更长时间占有公务支付权。为了这个特权他们用尽其能事,达到了无孔不入的地步。
  形成公务支付存在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现实的客观原因,笔者认为主要在于:第一,制度上的缺失。一些制度脱离了公务消费实际,或者是制度规范不健全、可操作性不强,难以规范公务接待活动。比如,多年来在差旅费报销和出差伙食补贴标准方面,财政部门规定的住宿标准明显脱离了现行宾馆、酒店住宿和用餐消费的实际。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学习借鉴外国的先进经验,把哪些应该公务支付,哪些应该个人支付明细化。在俄罗斯,一位政府官员如果想用公款请别人吃饭,严格而繁杂的报销手续会让他望而却步;在印度,很多政府公务员竟然没有公款吃喝的概念;在欧洲和日本,政府官员在公款消费的问题上更是如履薄冰,因为媒体和民间团体一直在密切监督着他们。瑞典前副首相莫娜·萨林购物时借用了政府为其提供的信用卡,尽管后来将钱还回去了,但经媒体揭露后,她不得不辞去现职。第二,管理上的漏洞。公务接待中之所以存在这么严重的不正之风与腐败现象,说到底是由于现行公务消费体制漏洞多、隐患多。应该说,现行财政管理体制存在的缺陷是公务接待消费中腐败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正是由于财政管理体制存在的不规范、不透明、缺乏刚性等因素的影响,使腐败分子可以利用信息不对称的便利,在公务接待中搞各种违规动作。第三,监督上的乏力。尤其是对领导干部监督不够。监督乏力也是导致公务接待中大量违纪违规行为发生的重要因素。在一定意义上说,财政制度与公务接待制度方面存在的漏洞,只是使公务接待中的腐败成为可能,而监督不力,则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腐败的发生。要解决这些问题,笔者认为规范和减少公务支出是一项重要手段,具体可采取以下四条措施:
  一是合理界定公务接待范围,科学核定公务接待标准。要对现有公务接待项目分类、分项进行清理,不合理的坚决取消,合理的则予以保留并加以规范。要根据职务、分工、实际工作量和岗位特点以及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区别不同部门、不同地区、不同职务、不同岗位,制定不同等级,既合理拉开差距,又保证各层次公务人员工作的顺利进行。同时借鉴国外一些公务接待的经验做法,加强制度化建设,使公务接待由实物化、隐形化、无序化向货币化、公开化、规范化转变。
  二是建立公务支出公示制度,增加公务支出的透明度,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公开透明是最有效的防腐剂,要防止公务接待中的腐败现象,加大公务消费的公开力度是必由之路。要把各部门、各单位、各类项目的公务接待范围、条件、标准、总额等制度规范向社会公开,逐步实行公务接待公示制度,把各机关单位、各级领导及一般公务人员的各项具体公务接待费用数额、内容、地点、方式等细节向社会公开。定期在单位内部将公务支出情况以公开栏形式向群众公布,使其形成一种内在压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弄虚做假、公务支出过大现象。对重大开支要说明原因,讲清时间、地点、支出数额,不仅把支出结果公开,而且把支出过程公开,比如和谁在一起吃饭、在哪里吃饭、几人陪客、花了多少钱等,都要如实公开。以公开、透明来驱逐公务接待的“暗箱”,对当事人产生一种无形的内在压力和威慑力。
  三是强化公务支出监督。要重视社会监督,完善举报制度和舆论监督制度,鼓励、发挥和调动新闻舆论、人民群众对公务消费进行监督的积极性,发现违规行为坚决查处。加大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的教育监督,增强他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自觉性,牢固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意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权力观。要规范领导干部的签字过程,领导干部钱财物的签字权是产生干部特权及腐败的主要原因,试想如果领导干部没有签字权,或者说在签字过程中无利可图,当领导干部千方百计争官跑官当一把手的情况可能会有所缓解。实行领导干部收入支出定期公示制度,建立领导干部收入支出档案,尤其是对领导干部及其家人的重大收支进行跟踪监督,是避免领导干部贪占公务支出的重要手段。
  四要重视技术反腐,积极采用技术手段规范公务支出。这里说的技术包括现代财务技术、电子技术及其他技术。在财务技术方面,当前的现金支付、先开支后报账的财务制度存在很大的腐败隐患,要尽快废除这一制度;另外,一些地方采取集中支付等手段,被实践证明颇有成效。在电子技术方面,要大力推进电子消费,特别是要大力推广公务消费卡——这在市场经济发达国家已经是一种通常做法,在这些国家大宗现金消费被视作是逃税与洗钱,因为私下操作超出了政府与财税部门的掌握范围,容易造成黑箱操作与腐败。此外,电子政务的推广与发展,也能够为规范公务消费带来积极作用。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本站声明 | 网群单位 | 网站地图 | 给我留言 | 联系我们 | :::::::

河北省人大常委会主管 燕赵人民代表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