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洪顺是魏县第十二、十三、十四届人大代表,泊口乡党委书记,他25年如一日,扎根基层,始终以一颗公仆之心为群众实实在在办事。
勇做为民排忧解难的人大代表
1998年,他首次当选为县人大代表,从那时起,“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的责任感,促使他通过各种形式和渠道,认真听取人民群众的要求和呼声,广泛征求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了解民意,收集民情,反映民声。群众有什么困难也愿意找他念叨念叨。能解决的,他尽力帮着解决;不能解决的,他也耐心的给群众做好说明解释工作,尽量取得群众的理解和谅解。
2001年3月,赵洪顺接任泊口乡党委书记。党政职务变了,有人担心,赵洪顺现在是乡里的一把手了,还有时间、有耐心听我们这些老百姓的心理话吗?很快,群众们发现,赵洪顺的百姓情缘没有变。凡是有人找他反映问题的,不管多忙,他都坚持当面给来访者一个明确答复;有些事情需要其他干部参与解决的,就把有关人员叫到一块,当面听情况,现场拿意见。
赵也冲村的赵、崔两户村民因民国38年发生的一起宅基地纠纷,一直僵持了几十年,虽经公安、司法、民调等部门多次调解,也没真正解决问题。2005年秋天,赵家强硬地堵住了崔家的出路,这一下子就使双方的关系变得剑拔弩张。
赵洪顺闻讯后立即冒雨赶到现场,可是因道路泥泞车不能进村。当时赵洪顺正患着严重的腰椎间盘突出病,随行人员建议他先回去,等病好了,或者路通了再来解决问题。赵洪顺说什么也不同意,他着急地说:“这个问题已经拖了几十年,小问题拖成了大问题,再不解决,群众会怎么看我们?大家都是乡里乡亲的,把问题说透了,道理讲清了,群众的感情理顺了,我想问题也就解决了。”就这样,在两名同志的搀扶下,他深一脚浅一脚地来到当事人家里。看着蹒跚而来,一身泥泞的赵洪顺,赵、崔两家非常感动。经过4个多小时的说服教育,赵家同意从自己的庄基上给崔家让出路,使这起纠纷得到解决。事后,两位当事人说:不为别的,就冲着赵书记真心为我们解决问题的态度,我们什么气也消了。
给弱势群体送上一份关爱
泊口乡有4万多人口,困难群众2000多人,乡里经济基础较弱。2002年,乡敬老院需要新建22间房屋。可资金问题亡迟迟未能解决。为筹集资金,赵洪顺几次到安阳、邯郸等地向泊口籍的老板求援。有的人不理解,认为建养老院也不能促进乡里的经济发展,觉得赵洪顺管的有点宽,没价值。赵洪顺反复向他们宣传,关爱弱势群体、帮助有困难的群众,也是乡党委、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如果只是单纯地追求经济发展,而对群众的困难不管不问,就会失去民心。泊口籍的“老乡们”被赵洪顺诚心为群众的精神所感动,慷慨解囊。在县、乡党委、政府和“老乡们”的共同努力下,终于建成了花园式的敬老院。2003年泊口乡敬老院被被评为“河北甲级敬老院”。敬老院建成后,赵洪顺坚持每周去一次;这已经成为他日常工作的一部分。他说,这是他这个人大代表了解民情,听取民意的一个渠道。
在赵洪顺的工作安排中,每天至少要看两个村。去年,他到后也冲村时,有群众反映该村特困户张新平修理房顶时摔伤了腿,因为没有钱治疗,一家人愁得吃不下、睡不着。听到这件事情后,赵洪顺立即带领有关人员前去看望,并把张新平的父母和亲戚叫来,一块儿想办法。“谁家没点困难?遇到困难,大家都伸一把手,难关总会过去的。现在新平的主要问题就是把病先治好。我建议,大家有经济能力的,帮他先解决一下医疗费;经济能力不好的,先帮着他解决一下生活难题。过了这个难关,我相信新平家的日子会很快好起来的,他一辈子都会感激大家的。”说着赵洪顺当场掏出随身带有的200元钱。在他的带领下,大家很快就凑起了一部分医疗费。回到家,他还担心张新平的医疗费不够,第二天又专门请人送去1000元。为了让张新平早日踏上富裕路,赵洪顺还多次帮他解决生活中的困难,最终这一家人度过了难关,现在张新平的年收入达到近万元,已赶上全村的中等水平。事后,张新平领着全家老小送来一面锦旗,上面写着“人民的好书记,群众的当家人”。
就这样,赵洪顺以一颗公仆之心关爱群众,以饱满的热情服务群众,把全部的精力倾注到基层,而对自己的家庭和亲人却有不少的欠债。2002年,母亲因患心肌梗塞住进了医院,病情稍有好转后,赵洪顺请来亲戚到医院照料母亲,自己却急忙回乡里同一家客商洽谈投资项目。就在赵洪顺离开医院的第四天,母亲永远地离他而去,每当回想起这件事,他总是黯然落泪。
把群众的福祉作为最大的追求
赵洪顺在泊口乡工作的25年里,无论担任什么职务,始终把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放在首要位置。泊口乡苦水区面积约占全乡耕地的三分之一,涉及到12个行政村。这些村群众的生活用水需要到外村去买,地里的庄稼是名副其实的“望天收”。赵洪顺就一趟又一趟地找领导汇报情况,一趟又一趟地跑水利局、扶贫办、财政局,千方百计筹措资金,目前已经打配深井12眼,解决了群众吃水难、浇地难问题。
2005年,借助村村通工程的优惠政策,乡政府先后投入400多万元配套资金,使全乡29个村实现了村村通公路;投资360多万元将23个村的街道进行了硬化。同时,赵洪顺还积极与高等院校、科研单位联系,引进9个农业优良品种,建成1.3万亩优质小麦示范区;建成1200亩的高效辣椒种植园区;投资1500万元,建设了农牧业综合园区,使群众的经济收入得到显著增加。乡政府成立了劳动事务保障站,29个村成立了劳务输出信息服务站,全乡每年外出务工人员达1.3万多人次,“外出一人富一户,外出一批富一村”,劳务输出收到了显著效果。
泊口乡有近万亩沙荒地,为搞好综合开发利用,赵洪顺从省内外请来专家、教授,进行实地考察和科学论证,认为这里最适合种植“四六杨”。当时国家对退耕还林的农田,每亩地每年补偿50公斤小麦、50公斤玉米和20元现金,并且植树60亩免费打一眼井。泊口乡抓住机遇,对上争取林业部门多提供树亩,对下广泛宣传发动,层层压实责任。经过努力,现在泊口乡的速生丰产林达到6800亩,退耕还林1200亩,如今这些杨树木已成为泊口乡一道靓丽的风景。同时,在树下种植韩国大辣椒也获得成功,仅此一项农民可年增收240万元。
2003年以前,泊口乡企业项目几乎是一个空白。赵洪顺任党委书记后,亲自抓项目建设。目前,全乡个体工商户达到748家,从业人员8000多人,其中具有一定规模的民营企业有30多家,年产值近2亿元,利税2000多万元。河北稻花香酒业有限公司、河北鑫亿铁业有限公司、河北九玖矿山机械厂、邯郸市东鑫化工有限公司等一批项目先后落户,泊口乡连续3年被县委、政府评为“民营经济发展先进乡镇”,先后被县委政府评为“招商引资”工作红旗单位,“招商引资”工作先进单位等。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正在给泊口乡4万多人民群众带来更大的福祉。
泊口乡2003年前人均收入仅8000多元,目前全乡人均收入达2800元,年社会固定资产投入达8000万元,较2003年前翻了一翻,国民生产总值达4亿多元,年上交税金200多万元,是2003年前的4倍。
泊口乡扎实的工作赢得了领导和群众的认可,先后被邯郸市委评为“优秀乡镇党委”、“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先进单位”、“小康建设先进单位”,赵洪顺本人五次被邯郸市委授予“优秀党务工作者”、“党风廉政建设标兵”、“优秀人大代表”光荣称号,连续三次被市政府荣记二等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