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盐山县城千童大街、凤凰路和海泊路西扩段(以下简称“一街两路”)在千童大街和风凰路交汇处举行了简短的剪彩仪式。至此,与城区居民生活息息相关、备受人大代表关注的城区道路交通堵塞问题,在县政府两年来的不懈努力下,得到了极大的缓解,县城面貌也上了一个新台阶。
盐山县城位于沧州的东南部,古称“凤凰城”,是“中国历史第一侨乡”。近几年,随着该县管道装备制造业的蓬勃兴起,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力度的不断加大,经济得到较快发展,也带动了县城人口的增加和车辆的急剧增多。据统计,仅2005年,城区新增车辆4100辆;到2005年底,城区常住人口达到了8万人。但是,城区主要街道大都位于城区周边,“断头路” 多,真正承担主干道功能的仍是20多年前建成的南北大街和东西大街。尤其是南北大街路面宽仅有9米,是县委、政府等主要党政机关及百货大楼所在地,使南北、东西大街的车辆通行非常困难。据交管部门统计,自2005年以来,县城十字街堵车时间越来越长,2006年春节期间,最长堵车时间更是达到三个多小时, 已经严重影响到城区居民的正常出行。对此,群众意见纷纷,人大代表也十分关注。
2005年县十三届人大三次会议上,16名县人大代表联合提出“加快城区道路建设,改善城区交通状况”的建议。城区道路存在的突出问题, 已经引起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代表的建议更进一步加快了城市道路的建设步伐。经过认真研究论证,县政府提出了当年规划、筹措启动资金,2006年完成拆迁,2007年建成通车的改造方案。千童大街为城区南北主干道,全长2300米,规划道路红线宽40米,路面宽24米;凤凰路为城区东西主干道,全长3150米,规划道路红线宽60米,路面宽32米;海泊路西段长1030米,规划道路红线35米,路面宽20米。2006年第四次人代会上,代表们又提出了“加快千童大街拆迁建设工作”、“多管齐下,缓解北大街交通堵塞问题”的建议,县政府积极采纳代表建议,在加快拆迁工作的同时,采取应急措施,将南大街划定停车线1000多米,南、北大街放坡路沿石1500多延长米,规范了车辆停放;安排交警在十字路口“站高峰”,疏导交通,缩短堵车的时间。
2006年7月11日,城区“一街两路”建设工程正式启动,工程总投资1.13亿元。共拆除农业户97户、非农业户95户、企事业单位17家、沿街门店3l家,拆除房屋3.2万平方米,安置宅基地88亩,发放补偿金6000多万元。面对拆迁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县政府成立了由12名县级领导参与、16名单位一把手为成员的拆迁指挥部,设立了拆迁办公室和安置办公室,组建了项目运作、资金筹措、拆迁安置、评估、建设、信访、宣传、法律咨询等7个工作组,制发了10个相关文件,抽调200多名干部分片包户做工作。拆迁工作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切实把群众利益放到第一位,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依法拆迁,阳光拆迁。据不完全统计,工作人员共入户5000多人次,入单户次数最多的超过30次,保证了“一街两路”拆迁工作的顺利完成,成为盐山历史上拆迁面积最大、涉及户数最多、速度最快、补偿标准最高、群众最满意的拆迁工程。在“一街两路”建设工程中,动用人工40万工日、机械车辆2.4万台次、动土46.35万立方、铺设油面17.66万平方米,修建各种穿道涵洞7110米、排水涵洞1.3万米、排水管6544节、检测井247个,共投入资金5300多万元。
“一街两路”通车后,为达到通畅居民出行、改善人居环境和投资环境的目的,在2007年县人代会上,代表们又提出了“加强城区机动车管理”的建议,并作为重点建议交由县政府办理。对上述建议,县政府及时召开专题会议进行了认真研究,成立了由工商、公安、交通、建设等部门参加的城区车辆管理队伍,通过建立一种相关部门齐抓共管、各司其职、赏罚严明、长抓不懈的工作机制,共同创造一个文明、畅通、有序、和谐的城市交通环境。
种好梧桐树,引得凤来栖。随着“一街两路”的建成通车、城市功能的不断完善,必将进一步促进盐山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