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人大一次会议上,新当选的上海市第十三届人大代表洪刚表示:“我有很多想法,但接下来一届五年,我打算一年搞一个议案,不在多,要争取得到政府的解决。”
作为一名外来务工人员,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制造部班组长洪刚确实有很多想法,也有很多议案想提,比如说,他最想请政府解决的是住房问题,并希望像他这样的外来务工人员都能有自己的家,但是洪代表知道现在提这样的议案不是很现实,因为政府不可能一下子就能解决这个问题。经过反复考虑,他在本次人代会上提出了解决外来务工人员“老有所养”问题的议案。只提一个议案,提一个能够让政府认真解决问题的议案,提一个切实能为农民工解决问题的议案,对一名新当选的农民工代表,有如此透彻的“精品议案”意识,笔者以为难能可贵。
一直以来,人代会期间代表提交议案、建议数量的多少,往往被认为是他们参政议政的热情高不高、能力强不强的直观体现,甚至被认为是代表是否充分履行了职责、人代会是否圆满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志。在这种指导思想之下,人代会收到的代表议案、建议似乎越多越好,参与提交议案、建议的代表似乎越广泛越好。片面追究代表议案、建议的数量,就会影响议案、建议的质量。多则滥,多则粗,恐怕是在所难免。某区八届人大一次会议期间,一位代表领衔提出了八件议案原案,不是“关于拓宽改建某某桥”的议案,就是“关于某某路延伸段扩、改建”的议案,这些就建设项目、司法案件、机构设置、人员编制、薪酬福利等具体事务提出的议案放在人代会上讨论又有多大的意义?如此议案也只能是转为大会代表建议办理,根本不会为大会立为议案。
议案、建议在精不在多,洪刚代表一年只提一件,不符合实际的不提,短期内难以实现的不提。为了一件议案,他展开深入的调研和走访,并与另外一位农民工代表上海市安装工程有限公司一分公司的焊工班长张雄伟进行了很长时间的探讨,这样用“脚”跑出的议案代表了上海几百万外来务工人员的利益诉求。我们虽然并未见到这件议案原案的全部内容,但我们相信,这件议案原案肯定是案由准确、案据充分、方案可行。何也,因为有老代表的榜样示范。上海市第十二届人大代表张文荣在洪刚参加的新一届代表培训时说:“我5年中写了5本议案,每本都像一篇论文。”为了调查食品安全问题,他整整调查了将近半年多,不辞劳苦地跑了上海的500余个菜场,最终写出长达64页的《上海市食品卫生与安全》议案,因其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和努力,还获得过央视“3·15贡献奖”候选人提名。
在注重提高代表议案、建议质量的今天,我们需要的正是代表的这种“精品议案”意识。只要我们的代表们在准备议案、建议时都能做到“入乎其内”,直接涉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出乎其外”,站在一定高度,审视全局,俯下身来,踏踏实实地深入调研,提出具体的、可操作性强的建议,那代表议案、建议的质量必定会产生一个全新的飞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