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燕赵人民代表网 >> 公民与法治内容>> 2008年第6期
 

社会工作走进美丽的春天

 
作者/进 之 田 萍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政府工作报告》也用了较大篇幅专门对社会建设做了部署,这在政府工作报告史上还是首次。这些都表明,我国正在强势推进社会建设,让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社会工作摆上了党和政府工作的重要位置,迎来了美丽的春天。

  社会工作
  一个全新的话题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推进,社会矛盾进入凸显期,就业困难、贫富悬殊、流浪乞讨、犯罪吸毒、道德失范、心理失衡等一系列社会问题随之出现,人们对社会服务的需求层次越来越高,在许多领域,政府在行政体系内已难以提供直接、到位的专业服务。社会工作则根据每个个体的具体情况解决具体问题,以人性化、个性化、柔性化的管理和服务方式填补了政府服务的诸多“盲区”。社会工作是社会政策的传递者,大量社会工作者在社会层面发挥作用,可以把党和政府以人为本的理念有效落实到不同阶层的社会成员身上,使各项社会福利、社会救助、慈善事业和其他社会保障政策真正落到实处,提高人民的满意指数和幸福指数。
  在欧美和发达国家,早就有了社会工作者(简称社工)。他们为政府管理好社会和为公众提供多种服务的“总协调”,但在我国却还是个全新的名词,人们对它并不了解,例如“什么是社工?”结果十有八九将社工等同于义工、志愿者或居委会人员。甚至不少领导干部对于社会工作也不了解,认为思想政治工作、群众工作就是社会工作,或者把民政工作等同于社会工作。民政部人事教育司王建军副司长认为,社会对社工认知度不高,是社会工作发展最大的障碍。这是因为我国对社会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对这方面的知识宣传也太少,除了有关职能部门和专家学者外,谁也不会去关心它,更不会去研究它。
  专家介绍,社会工作是一种坚持“助人自助”宗旨,遵循专业伦理规范,在社会服务、社会管理领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技能和方法,帮助有需要的个人、家庭、群体、组织和社区,整合社会资源,协调社会关系,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恢复和发展社会功能,促进社会和谐的专门职业。社工是社会工作者的简称,分布在福利保障、医疗卫生、教育辅导、司法矫治、残障康复、社区建设等众多领域,是现代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的重要力量。在发达国家,社工被称为“社会工程师”,又被誉为“社会医师”,诊断社会肌体毛病,主要解决人与社会环境的适应问题。社会工作的原则有两点:一是助人自助。这是社会工作的核心理念,即社会工作者不但要为案主(社会工作术语,指工作对象)摆脱困境创造各种有利条件,更重要的是充分调动、激发案主的自信心和主动性,提升他们自身应对困难的能力。二是资源动用。指社会工作必须充分利用救助对象所在社区的各种社会力量,包括人力、物力、财力、信息等社会资源,使社会工作获得最大的支持力量。由此我们就可以给社会工作和社会工作者下如下定义:
  社会工作:现代意义上的专业社会工作指综合运用社会专业知识和方法,为有需要的个人、家庭、机构和社区提供专业社会服务,帮助其舒缓、解决和预防社会问题、恢复和发展社会功能的职业活动。
  社会工作者:是指在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社会慈善、劳动保障、残疾康复、优抚安置、医疗卫生、青少年服务、司法矫治等社会服务机构中,从事专门社会服务的专业技术人员,通常简称“社工”。

  社会发展
  必须重视社会工作

  在社会活力显著增强的同时,社会结构、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社会救助、下岗失业、房屋拆迁、看病贵、上学难、人口老龄化、青少年犯罪、精神健康、外来人口和农民工进城等社会问题日益突出,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也正是各种社会矛盾的凸显期,社会工作被理所当然地推到社会前台,并高调和快速地进入社会生活,成为新世纪新时期党和政府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高瞻远瞩,对社会建设作出了总部署、总安排。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就对社会建设进行了专门阐述,并深刻分析了我国社会发展的总趋势,及时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科学发展观”,突出强调了“以人为本”的理念。悠悠万事,民生为大。从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开始,温家宝总理连作了五次政府工作报告,都一再强调“科学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这充分表明我国政府越来越重视解决民生问题。过去五年,我国财政有近3万亿元用于解决民生问题。这是一个很了不起的数字。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要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健全基层社会管理体制。”把“社会管理”写入党的工作报告,表明党把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摆上了重要位置。和谐社会建设需要社会工作,社会工作将更加有利于推动建设和谐社会,这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
  当前,社会管理的难度和复杂性大为增加。一是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发展迅速。截至2006年底,仅北京市注册的“两新”组织就达109.5万个,其中新经济组织106.7万个,新社会组织2.8万个。“两新”组织共吸纳近420万人就业。二是城市社区功能在不断拓宽。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社会结构的变化,社区已经逐步成为多种社会群体的聚集点、多种利益关系的交汇点、多种社会组织的落脚点和党在城市执政的支撑点。在满足人民群众需求、整合各种利益关系、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方面,社区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三是社会工作者队伍建设急需加强。据抽样统计,目前北京市仅在民政、司法、红十字会、妇联和工会五个系统,就有社会工作者8万多人。加强社会工作者队伍建设,对于协调社会关系、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提高社会管理服务水平、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社会工作
  呼唤创新管理体制

  在我国,实践意义上的社会工作长期以来广泛存在,民政等相关政府部门,工会、青年团、妇联等群众团体都承担了大量社会工作,仅在民政部门登记注册的各种“社团”就达100多万个,他们都在默默地做着大量的社会工作。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邓伟志研究认为,社会建设,经济是基础,没有经济不行。经济能推动社会发展,绝不是说,经济发展就一定等于社会发展。相反,有时经济增长还可能破坏社会发展。比如说,经济增长是以资源和环境为代价,如果只肥了少数人,贫富差距过大,就会引来社会不安宁,导致社会倒退。
  这些新形势、新特点,都迫切需要我们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整合社会管理资源,提高社会管理水平,健全社会管理格局。近年来,一些地方已经开展了社会工作建设。上海浦东1997年开始引入社工,2003年上海市人事局、民政局颁布《上海市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认证暂行办法》,开内地社工专业化、职业化之先河。今年初,北京市委社会工作委员会正式成立,由市委、市政府联手,推进社会工作建设。其基本职能有六项:一是制订全市社会建设的发展规划,研究提出相关政策;二是统筹协调、宏观指导社会建设工作;三是负责社区党建和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四是负责社区建设总体规划、综合研究、宏观指导、统筹协调工作;五是负责社会组织建设、管理服务的协调工作;六是负责社会工作队伍建设和社会志愿者队伍建设的综合协调工作。
  民政部一位部领导曾说,中国的社会工作起源于上海,但创新寄希望深圳。深圳市依据民政局成立社会工作局,在建立健全政府购买社工服务的机制上做了探索。中国地域广阔,建立社会工作制度肯定会有多种模式,创立的模式是“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主导推动,民间组织运作,公众广泛参与”,核心是中间两点。“政府主导推动”体现在:制定政策法规,保证社会工作规范运行;加大对社会工作投入,建立健全政府购买社工服务机制;加强监督,促进这项制度良性运行,协调发展。“民间组织运作”有三层含义:提供社会服务的民间组织与政府及政府的部门没有人、财、物的关系,以防止它变相地成为政府的一个单位;政府向民间组织购买社工服务,不直接与社工个人发生关系;避免社工成为政府雇员;政府购买社工服务时要面向多家民间组织,公平、公开,体现竞争,双向选择。实践永无止境,创新也永无止境,我们期待更多的管理体制在实践中完善,在创新中发展,与社会共进步,与百姓同呼吸,为党和政府分忧,为老百姓解难,共同推动社会进步。

  社会发展
  创造新职业

  社会工作在发达国家已有上百年历史,并且是家喻户晓的成熟职业,我国发展则明显滞后。一方面,我国社会工作人才总量严重不足。从社工占总人口的比例来看,美国、瑞士为2‰,日本为5‰,加拿大为2.2‰。我国香港地区仅注册的社工就达1.7‰。而据统计,我国民政系统实际从事社会工作的人员只有45.3万;另一方面,我国现有的社会工作从业人员以经验型居多,多数没有受过系统的专业教育,工作手段和方法比较落后。发达国家,社会工作者同医生、律师一样,必须获得社会工作的执业资格,否则不能从事社会工作事务。2004年7月1日,我国颁布第九批国家职业标准。“社会工作者”首次被列入其中,2006年7月正式建立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制度。
  今年2月,民政部、人事部发布消息,全国首次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水平考试将于6月份举行,这预示着我国首批专业社工师即将诞生,今后社会工作者将像律师、会计师一样持证上岗,但我国社区人才匮乏问题一时难以解决,加快培养成为当务之急,要坚持一手抓存量提升,就是对现有从事社会工作人员通过专业培训,加快向专业化社会工作者转化,另一手抓增量发展,就是开展高等教育,培养大批高素质的专业社会工作人才。自1978年9月北京大学首设社会工作专业,现在全国已有211所高校本科、30多所大专院校开设社会工作专业,每年毕业学生1万多人。目前,我国第一批职业社工已在上海诞生,约5000名社工活跃在民政、司法、青少年教育、医院、街道等各个领域。河南郑州市创造了以“类家庭”、全天候救助中心、街头流动救助、外展社工、职业技能培训等为主要内容的“郑州模式”。江苏、浙江、福建、天津、重庆、广州、宁波等城市也在社会工作职业化制度建设方面进行了探索和试点。据专家预测,今后10年,社会工作就新增就业岗位1000万个以上,仅社工就需要600万个左右。

  社会工作
  春天已经来临

  社会工作涉及方方面面,跟老百姓日常生活更加紧密,过去人们过多地依赖单位,现在正逐步向社区过渡,无数活跃在社区里的社会工作师不仅成了人们的亲密朋友,而且也成为“社会医师”。他们运用社会工作专业理念和科学方法,发挥社会“柔性化管理、人性化服务、社会化运作”的优势,为人们提供越来越多的专业化服务,促进和保障社会和谐发展。因此说,社会工作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
  在我国社会转型过程中,政府管理理念也发生了转变,传统单一的行政管理手段和工作手段,已很难适应现实需求,“小政府、大社会”责任分担格局已逐步形成,迫切需要大量社会工作人员协助党和政府化解矛盾,解决问题。政府公共财政设立社会工作发展专项经费,通过“购买服务”,为老百姓提供公共服务,这也是政府转变职能的现实选择。同时随着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不断加强,民政部门的任务越来越重,工作领域越来越宽,服务对象越来越广,工作要求越来越高,必须走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的道路,形成行政力量与社会力量互动、政府工作与社会工作互补的格局,变政府单一行政管理为政府与社会的合作管理,形成科学的社会治理结构,社会工作的发展既为形成科学的社会治理结构开辟路径,也为政府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架起了“自助桥梁”。尽管目前我国社会工作分散在各个领域,没有独立成体,政策、法律、制度等都不完善,发展社会工作要做的事情很多,还有个发展的过程。但党的十七大报告和十一届人大政府工作报告,都把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摆在了重要位置,突出强调更加注重社会发展,更加重视社会公平,更加突出社会投入,这些都昭示着我国的社会工作事业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春天。

(数据可靠,文责自负)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本站声明 | 网群单位 | 网站地图 | 给我留言 | 联系我们 | :::::::

河北省人大常委会主管 燕赵人民代表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