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安徽省委书记王金山在一次环保监管会议上强调指出:在环境整治上要下狠劲,对非法排污者和监管渎职者,都要设置“雷区”和“高压区”,谁敢碰,谁敢撞,谁就要付出代价,让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企业或地方领导付出代价。
王金山书记的这几句掷地有声的“硬话”,一针见血地揭示了时下一些地方环境保护工作困境的深层次原因,也道破了解决这一难题的关键所在。
现在一说起节能环保工作,各级领导都高度重视。但实际上,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事件时有发生。环保措施滞后于经济社会的发展,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甚至已开始制约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一些部门和企业之所以屡屡视国家环保政策法规为空文,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还是利益驱动,法制约束力不够到位,靠行政指令、企业自律都难以奏效。现在的问题不是缺少法规和制度,而是与招商引资、GDP增长这样的硬指标相比,环保法制和制度的约束太软,在执行上失之于宽、失之于松,违法成本低。
事实表明,只要不与主要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的政绩考核和“乌纱帽”挂上钩,再“硬”的环保约束指标都往往会在上面被高高举起,而在下面轻轻落下。只有在环保工作上与责任人的政绩考核和“乌纱帽”挂上钩,设置“雷区”和“高压区”,切实加强监督和考核,让非法排污者和监管渎职者付出代价,才能使国家环保政策令行禁止,落到实处。
可喜的是,国家节能减排统计监测及考核实施的系统方案和办法已于近日公布实施。其中,《“十一五”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考核办法》明确规定治污减排与政绩考核挂钩,对完不成任务的地方政府和企业主要负责人,将实行“一票否决”。并强调考核中不再是环保部门唱独角戏,而是会同发展改革部门、统计部门和监察部门齐上阵。“硬约束”指标为节能减排“保驾护航”。今后,谁敢碰撞治污减排这个“雷区”和“高压线”,谁就要付出代价,看谁还敢视国家环保政策为儿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