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燕赵人民代表网 >> 公民与法治内容 >> 2009年第5期
 

坚持底线评价 建设和谐教育

 
张绍辉

和谐教育是科学发展观在教育领域的体现。所谓和谐教育,从外部说,是教育与社会其他行业的和谐。从教育内部说,就是培养身心健康、全面发展、适合社会需要的人才的教育。也可以说,和谐教育就是素质教育,也就是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和正确的教育观的教育,是摒弃片面追求考试分数和升学率的教育,是建立科学评价体系并执行了科学评价标准的教育,是一切为了学生的教育。
随着国家对教育支持力度的加大,学校在经费方面的困难大为缓解。政府投入产生的效果在哪里呢?办什么样的学校,怎样办教育,如何实现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成功的教育应该是什么样的,高质量教育的标准应该是什么样的,什么样的老师和学生才是好的,这是值得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深入思考的问题。
有一篇文章,题目叫《合格性评价:基础教育评价的应然选择》,它引起了我强烈的共鸣。作者认为,如果基础教育选择下限评价,即合格性评价,而不是上限评价即升学率,那么基层学校就可以松绑了,基础课程改革和教育教学改革也可以获得很大的自由空间。我认为这种选择的道理就像是汽车行驶首选的是安全行驶而不是拉力赛,大众体育的目的是健身而不是夺金牌一样。扩大优等生比例是提高教育质量,减少问题生比例也是提高教育质量;把学生送进高等学府是高质量,帮助学生在高中、职中、初中后就业也是高质量。基础教育评价的目标应该是:为青少年能成为具有良好素质,健康人格的合格公民打下基础,这应该是基础教育的底线。而追求教育的选拔目标升学率,则是评价的顶线。底线评价是普及性、合格性的评价,是关注全体学生的、全面的、公民基础素质培养的评价。坚持这种评价标准,有利于扶持薄弱学校,关怀弱势群体,关心教育均衡发展。因此,底线评价应该是我们在建设和谐教育中追求的一个重要目标。顶线评价是选拔性的因而也是淘汰性的评价,是关心部分学生的、不全面的、竞争成绩的评价。采用这种标准,有利于集合优质教育资源,扶持优势利益群体,限制教育均衡发展,鼓励精英教育。顶线评价在我国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在今天高等教育不能全面普及的前提下,对高等教育而言是一种正常的选择。在高中阶段,顶线评价面临两难选择,既有合格高中毕业生的培养任务,又有为高校选拔学生的任务,而这种评价往往偏重的是后者。在义务教育已经普及的今天,这种顶线评价对义务教育而言则是不正常的。然而目前,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评价目标已经混为一谈了,选拔性评价几乎代替了合格性评价,过度地关注顶线而忽视底线。许多考试胜出者的产生是以牺牲底线合格率为代价的,为了少数人而忽略了大多数人。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追求的正是义务教育制度的底线公平,我们转向底线评价,就是维护基础教育的本分。这种本分要求我们坚守培养全体学生成为素质全面、人格健全的合格公民的底线。今天我们不妨重温一下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即培养人中人而不是人上人,是培养我知天下,而非天下知我的健全人格。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陶行知先生的思想只能停留在倡导阶段。如今我们具备了把这种平民教育变成现实的条件,却还听凭我们的基础教育选择顶线评价,确实是不正常的,不应该的。虽然在现实条件下不可能取消考试选拔制度,也不可能让人无视高考“指挥棒”,但我们可以对竞争考试的内容进行改造,使它趋向于维护基础教育底线评价,或者把现在的顶线评价一丝不苟地建立在底线评价的基础上,这就不失为改良的一种手段。如果珍惜学生的普通劳动者素质,就像珍惜高考状元的分数一样,尊重考入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就像尊重考入清华、北大的学生一样,这就是支持底线评价。
选择底线评价,才有望还青少年儿童以正常的教育生存环境,让他们在这个环境里能拥有正常的属于青少年自己的生活,这是中小学校之成为中小学校的基本前提。在这样的前提下,中小学校才可能摆脱应试教育下的尴尬处境,才有可能有自身的可持续发展。选择底线评价,也有望还社会、家长以正常的职业生活,让他们不再自己不懂却肆意干预基础教育。大多数家长以牺牲自己业余生活为代价病态地关心教育,这已不只是社会角色错位,而且是基础教育的灾难。它已扰乱了基础教育的正常秩序,使之很难获得自身的可持续发展。选择底线评价,还有望还老师以正常的职业生活,让他们的德性和智慧不再淹没在顶线评价的漩流里。没有人否认,顶线评价最无奈,最无助的受害群体就是老师,他们既承受着社会越来越高的期望,也承受着越来越多的责难,以致不同程度地牺牲了个人的有意义的发展。
那么,我们能为支持底线评价,建设和谐教育做些什么呢?一是要给中下游的学困生和少数的问题生以更多的爱和更多的关注。对青少年的引导教育,固然需要社会和家庭的参与,但更大的责任在老师。我们要关注全体学生,特别要关注问题生,因为改造一个问题生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心血。工读学校里有许多是介于“良”与“劣”之间的“临界生”,这些学生要是拉一拉或许就能步入合格学生的行列,但是由于教育工作者责任的缺失使他们走入另类。解决这个问题,要走进他们的心,和他们交朋友,发现他们的长处,给他们自信。降低课程难度,试行分层次教学,推行学困生暑期夏令营等等,这就需要改革。二是要发展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这是创建和谐教育的必然要求。在现阶段还不能摆脱应试教育的模式,还不具备完全实施素质教育的条件。我们尝试在二者之间找一个契合点,这个点就是职业教育。它既顺应了人民群众掌握一技之长的职业需求,又满足了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的需求。通过就业,解决职业学生“出口畅”的问题。在这方面职教中心要担当起重任,各学校要积极配合。三是要把加强体育工作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切入点。体育不光是强筋骨,增知识,还可以调节情绪,增强意志。全面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认真落实国家对体育课程的规定,上好体育课、课间操和眼保健操,建立并坚持科学规范的学生作息制度,认真开展群体性学生体育活动,学生在学校每天锻炼不少于一个小时。要注意活动的趣味性,通过我们的努力,使每个学生掌握一样伴随终身的体育技能或习惯。搞好体育运动,校长要带头,老师要带头。四是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要改进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提高师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和荣辱观。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品质。加强班主任的言传身教,要带着感情从细微处关心学生,以情树威,以德立信。课任老师也要担当起教化的责任,要把正直、善良、关爱、合作、互助、平等心,感激心、感恩心、敬畏心潜移默化地留在孩子身上。
坚持底线评价,建设和谐教育,任重道远,大有可为。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本站声明 | 网群单位 | 网站地图 | 给我留言 | 联系我们 | :::::::

河北省人大常委会主管 燕赵人民代表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