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燕赵人民代表网 >> 公民与法治内容 >> 2009年第8期
  见证竹山县人大三十年发展进程
 
叶永森

30年的时间,不过是历史长河里的一滴水,却融尽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潮起潮落与激荡伟大。30年的时间,能让呱呱落地的婴儿站在人生“而立”的节点上。常常庆幸,机缘巧合中,我见证了1978年至2008年,湖北省竹山县人大三十年的蹒跚起步到发展成熟。

历经几个第一 见证基层人大蹒跚步履
   笫一次目睹人大代表选举,记得那是在1978年一个丹桂飘香的日子。当年仅有12岁的我,正在上初中一年级。老师抽选了包括我在内的20名学生布置会场。那天,在我们的忙碌中,偌大操场很快变成了整齐有序的会场。我和另一名同学做的投票箱放在主席台两旁。布置完会场不久,周围群众陆续赶到学校,空旷的操场已是人声鼎沸。会议如何进行的,我已经记不清了,惟有当那粉红色的选票落入“投票箱”的情景,鲜明地定格在了我的记忆里。直到若干年我才知那是“文化大革命”后,恢复基层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竹山县、乡人大代表“首选日”。
   真正对人大代表概念理论上的认知,却是在参加工作后的第一次亲自参与人大代表选举工作。1987年10月份,我所工作的田家坝镇成立县、乡人大代表换届选举工作组,我也分配到一个选区抓选举工作,并参加了选举工作的培训。20多年了,工作中许多人和事己渐淡去,但有一件事至今难忘。当时,难度最大的当属酝酿协商候选人工作,一个选区最多不能超选3名代表,而选民联名推荐的候选人多达30人,少则也有十几位,协商正式候选人时,选民争得不可开交,往往一个选区要开十多次选民协商会,才能把正式候选人确定下来。当时我想,不就选个人大代表吗,值得如此争来争去的?如今回想起来,老百姓为一个候选人激烈争论,恰恰体现了人民群众高昂的政治参与热情与强烈的政治渴望。
   县镇人大代表圆满选举产生后不久,在1988年2月份,我又第一次参加了镇人代会的筹备工作。当时的镇人代会与镇其他工作会议也没啥大的区别,只不过增加了一幅会标、制作了一个投票箱、刻印了一些选票罢了。会议期间,每位代表佩带着有“人大代表”四个字的大红花。主要听取了政府工作报告,选举了镇长、副镇长,会期半天。
   从第一次目睹人大代表选举到第一次亲自参与人大代表选举,再到第一次参加人代会筹备工作,让我见证了1978年至1988年,这10年间乡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恢复和起步。在这期间,乡镇人大办公无场所、工作无人员、基本处于无人过问的状态;至少年度一次人代会也没有很好坚持,只在有选举任务时才召开,会期短、议题单一;代表工作更是一片空白,人大代表是准“听会代表”、“举手代表”。为改善乡镇人大工作的这种现状,1988年3月,竹山县人大常委会通过并下发了《乡镇人大主席团工作试行办法》,与此同时,县委也选配了乡镇人民代表大会常务主席,依法明确了乡镇人大主席团、人大主席的职权、职责。至此,乡镇人大工作逐步步入制度化、规范化轨道。

亲历一起一落 聆听地方人大铿锵足音
   随着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民主政治建设也伴随着铿锵的足音前行。乡镇政权组织经历了1983年的撤社并区(撤销人民公社、县下设区公所、区下设乡镇)到1987年的撤区建乡镇的变迁,我国最基层国家权力机关——乡镇人民代表大会正式回归到法律的定位上。
   十多年来,经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深远影响,人大政治地位得到了广泛认同,人大代表这一人民代表大会主体的作用不断得到发挥。同时,随着基层乡镇人民代表大会常务主席的配设,乡镇人大工作有了抓手,代表活动也有人组织了。在此期间,我曾当选为人大代表,也尽职尽责极力维护着老百姓的利益,并获得了群众的认可。1994年1月,在田家坝镇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上,我被人大代表联名推荐为副镇长候选人并高票当选。我是代表推荐的“差额”却把组织推荐的一候选人给“差掉”了。这在当时广为议传。然而,1997年1月,戏剧性的一幕又在田家坝镇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上发生。这次是我这个组织推荐候选人,却被上届“差掉”的候选人给“差掉”了。十多年过去了,而我以这段经历警醒自已,无论何时何地、做任何事情,都要牢记“天下以人为大、代表人民说话”的为政理念。
   从第一次选上人大代表到当选副镇长,再到副镇长落选,在1989至1998这又一个十年间,让我亲身感受到人大代表的职务意识明显增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断得到社会的广泛认知,并逐渐走向成熟,更让我从一起一落的经历中,亲身感受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强大力量。

细节迈出一小步 民主政治前进了一大步
   1997年7月,经公开招考,我调到竹山县人大机关,成为一名专职人大工作者。转瞬间又过去了十多年,再次让我见证了县级地方国家权力机关不断创新和发展的进程。
   从举手表决到投票表决,民主意愿得到最真实的表达。我是在竹山县第十三届人大常委会任职中期调入人大工作的,到人大工作不久,正逢每两月一次的人大常委会例会,议题是听取审议三项工作报告和有关人事任免。当时,听取审议报告实行的是举手表决方式,人事任免虽是填写表决票,但是组成人员填写完毕后,由工作人员依次收取表决票。1999年换届后,在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一次上,组成人员建议要改进表决方式,变举手表决报告为票决,变收取表决票为组成人员自已投票。这些建议很快就在人大常委会二次会议上得到落实。在随后的几次人大常委会上,分别发生了政府一项工作报告和一件议案的表决、一名局长和一名法庭庭长的任命未获得通过。为此,社会对人大 “表决只是走走过场、任命只是走走程序”有了新的认识,尤其是“一府两院”及其组成部门真正认识到要过人大常委会的表决、任命关,并不是件容易的事。从摸索前行到有章可行,人大工作逐步走向制度规范。县十四人大常委会重新修订完善了“组成人员守则”、“任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办法”等一系列制度,特别是任前考察、凡任必考、供职发言、颁发任命书等制度的建立和坚持,不仅增进了组成人员对拟任对象的了解,而且有效增强了任命对象依法行政意识和权力属于人民的观念。
   而后,竹山县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日益深化。2004年,县第十五届人大常委会换届之初,建立了“审议意见书”制度。从审议意见书的形成、审议意见的交办、跟踪监督办理、办理情况报告等各个环节予以了规范,落实审议一项议题制定一份审议意见书的监督措施,监督效果立竿见影。2004年4月,县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二会议,听取审议《动物防疫法》后,提出了解决防疫疫苗及器械经费、落实防疫队伍编制等审议意见,县政府接到人大常委会审议意见书后,迅速召开县长办公会议,研究落实审议意见,将全县防疫疫苗及器械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不再向群众收取;落实了55岁以上83名兽医低保,将122名畜牧兽医纳入聘用制管理,其经费由财政差额拔款解决,让老百姓看到了监督效果、得到了实惠。
   从松散型到“双联系”,代表工作的基础地位得到提升。伴随着2005年中央9号文件的出台,各级党委、人大更加重视做好代表工作。双向联系更加密切,县人大常委会建立了组成人员联系代表、代表联系选民的“双向联系”制度,坚持请进来让代表轮流列席人大常委会议,走出去组织代表参与人大视察活动;全面推行代表履职向选民述职的监督机制,让代表履职伴随着压力与动力前行,平时不尽代表责,年终难过选民关已是广大代表的共识。代表履职有了保障,将县、乡人大代表活动、培训经费列入县财政预算,并分别由过去的200元、50元,调增至700元、300元。代表活动走向经常,充分发挥代表小组阵地作用,坚持季度组织代表开展执法检查、集中视察、专项调查及工作评议等活动,年度组织代表开展履职考评、奖先评优活动,人大工作的主体作用得到了有效发挥,人大工作的基础不断巩固。
   回望来路,一个个瞬间书写完成的这段地方人大发展史,让我们有太多的理由为之感慨、赞叹:她己站到了“而立”的节点上,虽并不十分完美,但却十分真实。纪念,是为了更好地继承,更是为了更好地继续,伴随着继续改革和科学发展的征程,地方人大必将绽放更加辉煌的未来。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本站声明 | 网群单位 | 网站地图 | 给我留言 | 联系我们 | :::::::

河北省人大常委会主管 燕赵人民代表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