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文偶思 |
|
◎晓 慧 |
|
我不是写文章的圣手,但因为是媒体人的缘故,也不可能不涉足其中,久而久之,在写文章方面,也生出些许感想来。以我的一孔之见,我认为写文章要做到“五要”: 一、要有所感。有所感,才会有所思,才不至于无病呻吟。白居易在《策林六十九》中说:“大凡人之感于事,则必动于情,然后兴于嗟叹,发于吟咏,而形于歌诗矣。”白居易讲的是写诗歌,实则适用于所有的写作。 当年,武则天为唐太宗的才人,太宗死后,按规定到长安的感业寺出家为尼。从金碧辉煌的皇宫到一个山野中的寺庙;从皇帝的宠儿到备受冷落,强烈的生存反差和情感失落,使她无限怀念曾拥有过的太子李治,于是写诗曰:“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常忆君。不信比来长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这首名曰《如意娘》的诗写得感情极为真挚细腻。太子李治看了以后,感动得竟然落下眼泪,于是下定决心要把她接回后宫。武则天诗写得如此动人,就是太有所感了。 百岁老人杨绛先生(钱钟书夫人)文章写得好,诗也做得好,绝无矫揉造作之嫌。2010年的中秋节,这一天正是钱钟书的百年诞辰纪念,当晚,碧空如洗,明月清幽,月光透过窗纱照到屋内,撒下点点辉斑。独居老人杨绛想到“月圆人难圆”的处境,触景生情,于是写下了《中秋》一诗,曰:“离合悲欢世间事,阴晴圆缺凭天公。我今无意酬佳节,但觉凄凄秋意浓。”2010年10月2日,当中秋的满月已变成细小的月牙,杨先生又写下了《忆钟书》一诗,曰:“与君结发为夫妻,坎坷劳生相提携。何意忽忽暂相聚,岂已缘尽永别离。为问何时再相见,有谁能识此天机,家中独我一人矣,形影相吊心悲凄。”两首诗所透出的感情都极为真挚。倘若不心有所触,是断然写不出来的。 二、要有生活。要写什么像什么,必须要有对生活的洞察,否则文章就成了无源之水和无本之木。何谓“三峡情”?三峡情是“从小爱在云里走,口吹叶笛赶牛羊”那样的生活,那样的经历;何谓“丰收的喜悦”?丰收的喜悦是在庄稼收获季节,农民站在一望无际的待收的麦田间,想像着“搂着馒头睡”的幸福。何谓乡愁?乡愁是一棵老树、一间老屋、一出家乡戏、抑或是一泓碧水。乡愁是一种从容期待的慢慢品味,是“剪不断,理还乱”的那样的一种牵挂。《红楼梦》中的主人公贾宝玉为何塑造得如此成功,在他身上能品味出丰富的内涵,关键是《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有类似的经历,关键是曹雪芹十三四岁上就经历了家庭的变故与衰落。有道是:“无影造不出西厢”,凡好作品都必须来源于生活,有厚实的生活作为支撑。 三、要有个性。好文章一定要有个性,一定不能人云亦云。要让人从文章中看出是你的呼吸吐纳,是你的独特面孔。从本质上来讲,为文作诗就是写你心中的灵光一闪,写你行走中的一次精神寄寓,以及和朋友、友人的一见如故。总之是要写你独特的生命体验和心灵感受。同时这种感受又不单是个体的。个体的写作,只有写出多数人的感受,才会引起共鸣,从而达到心灵的默契和安慰。 四、要有思想。一篇文章,思想是灵魂,思想深刻,文章才会深刻。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文字优美,无疑是上乘之作,然而最为后世所称颂的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思想。鲁迅的文章为什么那么深刻,也是因为其思想深刻,不说别的,就是一部《阿Q正传》所包含的思想底蕴,已足以证明鲁迅是中国多少年才可能出现的伟大思想家。鲁迅作为一位文学家、思想家的当代价值,仍然是他留给后人的精神财富,仍然是他独立的精神和自由的思想,仍然是那种深刻理解中国文化与中国人基础上的批判精神。 五、要有情。人有情物才会有情,反映到文章中,文章才会有情。有一句话叫“花可张愁,水可陶情”说的就是人有情物才有情的道理。南唐后主李煜“风流天子,误做人主”,一直过着“越女侍前,吴姬奉后”的生活,一旦归为臣虏,一切景色都涂上了“愁”字,几乎达到了“明月箫声总是愁”的程度。在他的眼中,春花也不美了,秋月也不美了,通通的一个“愁”字。一首《虞美人》,一句“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可谓道尽了人间的离情别绪,给人留下了咀嚼不尽的情感回味,自然也给他带来了不幸。李煜的词最能体现“人与物之间的对话”。但那是一位落魄帝王的声音,我们要反其道而行之,以饱满的热情讴歌我们的时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