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古村落保护中的文化传承 |
|
◎王长宗 |
在辽阔的燕赵大地上,从燕山脚下到太行深处,再到冀中平原、渤海之滨,都能见到不同年代的古村落。重视古村落保护中的文化传承是一个时代的主题。 只要是古村落,总有其深远的文化内涵。如果我们沿太行山走一走,就可以如数家珍般讲出一连串的古村落,诸如于家石头村、大梁江、小梁江、英谈、王硇(同瑙、碯)村等。每个古村落都有自己传奇般的村史、古色古香的民居、各具特色的地方文化,都是最能勾起浓郁乡愁的地方。比如王硇村,初创于明永乐朝,有六百多年历史,古街古巷、石楼石堡、砖雕石刻、参天古木,徜徉其间,恍惚走进尘封已久的时光隧道。如果你是一位采风者,定能记述一部让人荡气回肠的古村落历史故事。这样的古村落,每个县都有,甚至是古村落群。这是我们国家民族的文化珍宝,是祖先给后世的馈赠。 在笔者儿时的记忆里,古村落是那么美好,如童话一般。我外祖父家就是冀中平原上一个古村落。村子西边是片高低起伏的沙丘,沙丘上的杨柳榆槐、红枣鸭梨、桃杏沙果,都是野生野长,世世代代保护着古村落的生态。村子南面是关帝庙,滹沱河故道从庙前经过。村子里街巷纵横,经过了几代几世老年人也说不清。我外祖父家一宅分为南北两院,院中有水井、磨坊,屋沿瓦当滴水上刻着“光绪XX年”,成人之后才明白那是清朝的古建筑。半个世纪后,我外祖父的村子已经完全现代化了,没有剩下半点古村落的影子。 笔者上高小的邻村也是冀中平原的一个古村落。村子附近有古塔古寺,村子有寨墙寨门,村子里有家族祠堂,当地人叫家庙,煞是壮观。我就读的高小是一所旧民居,占地约两三亩,分东西两院。西院是生活区,上房是青砖瓦舍,花砖砌栏,屋舍宽敞明亮,是老师们的办公室。由起居区经过一个月亮门到东院,东院是会客厅和后花园。会客厅雕梁画栋,外设迴廊,是我们上课的教室。一亩有余的花园则变成我们上体育课的操场。只可惜,半个世纪后,这个古村落的古塔古寺、寨墙寨门,连同一片片的古民居都荡然无存,被现代化取代了。 想起这些古村落、古建筑,笔者感到痛惜万分,常常感叹那时条件太差,如果有照相机,能把它们拍成照片、作成视频,或者画成图册保留下来,该是一件多么有意义的事情啊! 关于古村落的童话般的记忆也许只能留在如我一般的七旬翁的记忆中了,将来倘若向儿子孙辈讲起,他们也许无兴趣、不理解,那便是古村落的真正消失。 时下,一个以古村落文化旅游和旅游开发为主旨的活动在一些地方方兴未艾,于是古村落保护和古村落的文化传承问题就历史性地提到了议事日程上。 一般说来,在著名的古村落开展旅游文化开发不是坏事,通过旅游这一载体,活化古村落,在保留古村落风貌的基础上实行功能置换,将村民的居住价值转变为旅游社会价值和大众文化价值,但要谨防旅游开发导致古村落的毁灭。文化遗产是一次性的,毁灭了便不能恢复和再生。 古村落是我们民族农耕文明的历史遗产,承载着全民族的乡愁。现在中华民族已经迈入工业文明时代,建设成了现代化国家,但是当代人想重新认识祖先的生活状态、再现祖先的真实面貌,就必须通过古村落来实现。如果借旅游开发之机对古村落伤筋动骨、大拆大建,甚至修铁路、通公路、建宾馆、造水厂,古村落也许就会面目全非,变成没有历史原貌的现代化旅游区。这种担忧并非毫无根据。事实上,某些古村落的旅游开发正在出现雷同化、商业化、粗俗化的苗头,现状不容乐观。甚至有些被政府定为历史文化名村的古村落,现状也岌岌可危。有些地方开发商怀揣热钱蜂拥而至,在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的目标下,对古村落的各种文化资源肆意动手,不当使用,不管是什么名人故居、家族墓地、祖先祠堂、明清老宅,想动就动。如此,必然对古村落造成实质性破坏。 对古村落的破坏还来自村民自身。一些村民认识不到自己古村落的巨大历史文化价值,反而觉得老房子采光不好,暗、潮、脏,生活不便,不如现代建筑,有青砖红瓦、窗明几净、通风透光、冲水马桶、塑钢门窗、瓷砖铺地,电话电视,兼有WIFI,功能完备、生活舒适,老房子简直变成了累赘、障碍,于是说拆就拆。据统计,2010年中国每天有300个自然村消失,现在就更多了。其中就有一部分是古村落。笔者几十年来,目睹了古村落的消失。老房子、老街道一处一处地不见了,故地重游再也找不到儿时的记忆。不仅仅是老房子,老物件也被扔掉了。古代留下的刀剑、祖宗磨墨的砚台等,村民都嫌占地方,当废品无情丢弃。有的人家把祖先练功用的石锁,用来当做猪圈的墙基,拆掉猪圈后又被抛入村边河里,早已不知所踪;祖坟墓地里的石碑在平整土地、农田建设时,石碑用来砌牲口棚,牲口棚拆除后,石碑同样不知所踪。更有甚者,人们在古墓中挖出官印,觉得好玩,便让刻字师傅帮助磨平,刻上了自己大名,变成日常使用的“手戳”,至于平整墓地时挖出的坛坛罐罐,觉得好看的,村民拿回家中当了盐罐,不中看的一锨拍碎一个,深埋地下。古村落延绵了数百年,上千年,在我们的手中,却被毁得无影无踪。 古村落的快速消失是国际化、现代化、工业化、城市化、互联网化“五化共震”大背景下一种历史文化现象,不能轻视。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办法是,保留其传统的外观风貌,对古居进行内部功能改造完善。浙江省的办法是在修铁路、水库等公益建设中,如伤及古村落,可以在原址建碑,盖个仓库,把村子里的老物件收藏好,对老宅子绘图造册,对牌坊、古居的构件编号、标码,家什、物件、石臼予以保留;如古树移走,连原址的土壤也装几口袋永远保留,作为子孙的纪念。这才叫记住了乡愁。 我们也可以学习乌镇,建古镇形态主题公园。还可以利用互联网大数据技术,把古村落文化资源数字化,通过数据监控保护预警。 总之,旅游开发和古村落保护文化传承并不是绝对对立的,关键要有机制、有法规,妥善处理旅游开发、原住民脱贫致富,改善生活状态与古村落保护的矛盾,形成良性循环。凡是未做好前期工作,古村落文化遗存未彻底清点的,旅游项目都不能仓促上马,更不能让古村落的管理权落入开发商之手。任何旅游项目都要在严格的规划和严格的保护措施下开展,古村落开发的工作人员也必须要经过培训,让他们懂政策、知法规,防止各自为政、自以为是。村民的生产生活等实际问题也要解决好,取得村民的理解和支持。村民们生于斯,长与斯,终老于斯,如果既能保留祖先遗留的文化成果,又能改善他们的生活,这样的古村落开发和保护就是成功的。 愿古村落的文化传承代代延续,永不中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