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为位置:公民与法治电子版->2017年第9期(总第249期)->法治锐评->关注几个重要的理论观点
关注几个重要的理论观点
 
◎芳草无言
  最近一个时期,媒体上陆续披露了一些理论观点,有些颇具新意和针对性,其解疑释惑的功能明显,看后使人很受启发。基于此,我从中归纳整理了几例,和诸位朋友共享。
  第一、关于“多党制能否保证政治清廉”的观点。长期以来,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广大的人民群众中,似乎一直存在着一种模糊认识,即一党制无法保证政治清廉,只有实行多党制,进行互相竞争、互相监督,才能保证政治清廉。言外之意就是中国共产党一党执政存在问题。
  也许正是基于以上考虑,有名曰丁一凡的作者以《告别一个浅薄的政治观念》为题写文章指出:“19世纪,欧美国家曾实行过多党制,那是叫‘分肥制’,或曰‘政党分赃制’。也就是说,哪个政党上台,就要把政府资源分给对竞选胜利有贡献的人,大家可以随便‘分赃’。结果是这种制度使公共治理一塌糊涂,没有人对国家治理效果负责任。那个时候的多党制是一个非常腐败的制度。”
  “中国有一句俗话,叫政贵有恒、治须有常。政治治理是一个长期的事务,公共政策一定要稳定,要给民众一种预期,不能换来换去。轮流执政恰恰打破了中国的这种传统秩序。”
  “中国历史上不是没有尝试过多党制。在推翻清朝政府后的民国初期,也是政党林立,中国的政治家们也曾想通过制定宪法来规范政党活动,使这个国家有一个稳定的政治环境。但结果是一团乱,国家陷入军阀混战的局面,这说明多党制在中国是行不通的。”
  “《纽约时报》专栏作家弗里德曼在2008年来到中国时指出,中国取得巨大的进步不是偶然的,而是有深层的政治体制背景,中国今天的政党不是代表不同利益群体进行互相竞争的西方政党。西方不少人只认同多党竞争产生的政权合法性,这是十分浅薄的政治观念。”
  对于多党制能否实现政治清廉的问题,举例说:我们的近邻印尼、泰国也实行过多党制,他们的多党制非但没能遏制腐败,反而结成了腐败的联盟。何以至此?“皆因为选举的需要,政治家、政党等精英往往与经济界结成利益联盟,经济界向精英提供资金支持,政治精英再利用政治权力,通过政治偏好回报经济界的支持。”
  读了以上的观点,我们是不是感到有所启发呢?
  第二、关于贤能政治隐含深刻风险的观点。选贤任能一直以来被认为是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也一直是中国长期在选人用人上所坚持的基本价值。很少有人对此提出质疑。最近,有位叫张文波的作者在《探索与争鸣》中撰文对此提出了挑战,他指出:“贤能政治以其美好的政治理想令人心驰神往,却又隐含深刻的道德风险和政治风险。它过分依赖少数政治精英的知识与道德,一方面不利于公民观念的培育,容易演变为强人政治;另一方面回避了官员自身的利益逻辑,造成实践与表达的割裂。贤能政治不仅固化了官本位体制,且缺乏可操作性与可持续性,并以其实质正义观念背离民主程序。在建设现代法治国家和法治政府过程中,只有坚持以权力制约为目标的法治原则和协商民主程序,才能摆脱贤能政治的诱惑并走出人治的窠臼。”
  第三、关于重建批判思维的观点。中国是一个缺乏批判思维的国度。长期的封建专制统治,培养了中国人的奴性。“非礼勿听,非礼勿视,非礼勿做”(鲁迅语)似乎成了国人的行事风格。进入新时期,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思想观念得到了极大解放,但由于复杂的历史原因和现实原因,批判意识仍显得欠缺。也许正是基于以上原因,有作者在题为《有批判,科学才能前进》的文章中说:“美国一位获得诺奖的教授对他的中国同行说:‘复旦和上海交大在硬件上和美国的斯坦福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相差无几,但为什么外国同行不愿到中国来工作?因为你们缺乏批评氛围。科学是通过颠覆前人的想法、批判前人的想法而前进的。如果你们不能够批判别人,科学怎么前进?’”
  还有作者写文章指出:什么是批判?批判就是找出事物的不足。中国的特点,总希望把自己说得尽善尽美。比如,学生追求的是成绩的全A,家长关心的永远是他的分数成绩,只要分数上去了,一切都是好的。其实,排名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哲学的真谛。人可以平凡,但不可以平庸。而批判精神恰恰是治愚、治平庸的一剂良药,因为批判可以让你不盲从,让你分清是非。因此,我们需要重建批判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