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人民群众共建感情“桥梁” |
|
◎尹卫国 |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郑板桥这首诗很多人都很熟悉,倾吐着一个封建小官吏关注民间疾苦的心声。我认识一位援藏干部,在西藏墨竹工卡县工作3年,他深有感触地说:“要想闻得民间疾苦声,必须自觉地增进同群众的感情,与人民群众共建感情桥梁。” 细细咂味,这话发人深思,很有辩证法,讲到了“节骨眼”上。增感情与闻疾苦是一对因果关系,只有设身处地与群众打成一片,情同手足,才能闻得、知晓民间疾苦,达到与百姓共欢乐、同忧愁的境界。没有感情或感情淡薄,你就成了“瞎子”“聋子”,看不到也听不到百姓疾苦,群众也就会把你当外人,有了疾苦不愿或不敢向你诉求。可见感情是干部联系群众的桥梁,只有下决心跨过这座“桥”,才能真正步入到群众中,与百姓的心贴得紧紧的。 与人民群众共建感情“桥梁”是我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过去有首耳熟能详的老歌“鱼儿离不开水,瓜儿离不开秧,人民群众离不开共产党。”形象、生动地反映了党与群众的血肉关系。可如今这首歌唱得少了,被不少人遗忘了,血肉贴得不那么紧了,甚至出现了干部对群众的感情流失与“亏损”,如有的干部想自己的事多,很少去想群众的困难;有的作风官僚,高高在上,不愿深入基层,不闻不知民间疾苦;更有甚者,以权谋私,侵害群众利益,引发百姓不满,甚至激起民愤,使鱼水关系荡然无存,乃至变成水火不容。这些问题的根子都是与群众的感情纽带出现了“断裂”。 从逻辑关系讲,增进感情是闻得疾苦的必要条件。感情是发自心灵深处的一种自然的心理活动,空话喊不来,金钱买不来,装也装不像。感情不是靠一蹴而就、急功近利的“爆发”,而是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的积累,要有诚心、真心、恒心、耐心和决心。 那么如何才能增进对群众的感情?渠道主要有两条:一是主动“沉”下去体察民间疾苦。目前我国老少边穷地区还有数千万农民没有脱贫,民生困难不少,迫切需要党员干部送关爱送温暖。但如何沉下去大有讲究,一种是蜻蜓点水、走马观花的“深入”,与民众隔心隔肚,离心离德,群众视你为“钦差大臣”,不愿掏心里话,感情融不进去自然难闻民间疾苦声。再就是“秤砣”入水的“潜入”,带着感情找老乡,没有装腔作势的官腔、官架子,一沉到位,一竿子插到底,群众感觉你就是他们的亲兄弟、亲姐妹,一枝一叶总关情,信赖感、亲切感就会油然而生,自然就增进了感情。 二是先正身艰苦奋斗作表率。唐太宗曾告诫大臣:“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领导干部站得直、立得正,率先垂范,最有说服力、感召力,是增进与群众感情的最大“资本”,嘴上的“巨人”,行动的“矮子”,最为老百姓嗤之以鼻。明嘉靖三年,河北无极县知县郭允礼手书一则“官箴”:“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则民不能慢,廉则吏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并贴于县衙署的高墙上作为“镜子”天天对照。用今天的话说,官员要公正、廉洁、勤政,才能赢得形象与威望。这个“官箴”与我们党廉政勤政要求非常相似,应成为党员干部做人做官的镜鉴。 2013年7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30多年前工作过的河北正定县,他拉着老乡的手说,今天就是来听大家的,看看乡亲们,接接地气,充充电。习近平强调,干部接地气很重要,多接地气,才能培养对人民群众的感情,不带着深厚感情去联系群众,就可能是“作秀”。可见一腔真情联系群众才是真联系,只有解决对群众的感情问题,与人民同甘共苦,同舟共济,才能铸就新时期党群、干群的鱼水关系,全面建成小康,实现中国梦才有坚强的政治保证与社会基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