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念错字无人提醒”的背后 |
|
◎芳草无言 |
近日,有媒体报道,某市领导在会上作报告,把“熠(yi)熠生辉”念成“習(xi)習生辉”。坐在主席台上的同事听到后除有的“窃笑”外,均充耳不闻。致使这位领导又把“熠熠生辉”重复成了“習習生辉”。 本来嘛!领导把字音读错不算什么大问题。因为领导也是人,谁也有提笔忘字的时候。问题在于没人去做这个提醒;问题在于非但无人提醒还有人在那里窃笑;问题在于每每听到遇到领导念错字抑或写错字之时人们心里本来明白怎么回事却还在那里喊“好”;问题在于在领导念错字或写错字的问题上全没了是非。 “领导念错字无人提醒”的背后究竟说明了一个什么样的问题?说明了时下的官场中人无论是同级还是上下级,彼此之间都已严重缺乏战争年代形成的那种足以使人引以自豪的同志般的信任和同志般的真诚。想想看,见领导念错字不去提醒还在那里“窃笑”,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这种感情是不是很微妙?这其中是不是有点“幸灾乐祸”的味道? 但话还得说回来,仅仅怨同事、怨下级、怨听众,恐怕也有失公允。这一看似不是问题的背后恐怕还有更深层的原因。长期以来,在中国的官场,似乎一直存在这样一个问题,即一个人一旦成了领导特别是成了大领导,莫名的“尊严”似乎一下子全来了,架子也大了,“面子”也薄了,一切都碰不得了。官场中“谁是领导谁说了算,谁的官大真理在谁一边”这一“潜规则”怎样来的?说白了其实就是领导们自己喊出来的。君不见,领导凡报告必得说成是“重要报告”,领导凡讲话也必得说成是“重要讲话”,似乎不加“重要”二字,报告、讲话就不重要似的;似乎不加“重要”二字,就是对领导不尊重似的。在这样的氛围中,谁敢对领导的报告、讲话冒然提这样那样的意见。特别是在公众场合去纠正领导念错了的字,对领导来说又是一件颇失“面子”的事,就更无人敢冒然去承担这个责任了! 问题就是这样,有恒定的不受监督的权力,才有恒定的“面子”“架子”以及恒定的自命不凡。当年,晚清保宁派大臣刚毅少不读书,因为是属于慈禧的保宁派,官升得却很快。一天,他在朝中讲话,当着诸位大臣的面把“荼”毒生灵念成“茶”毒生灵,把草“菅”人命念成草“管”人命,而且念得琅琅上口。他的老上司且是光绪皇帝老师的翁同龢实在看不下去了,当面予以了纠正,对此,刚毅觉得十分没面子,遂引为大恨。时康有为变法,翁同龢为新党一派。刚毅于是就找这个理由鼓动慈禧宠臣荣禄把翁同龢赶出了朝廷。 翁老师因“一字之纠”被赶出朝廷值得后人思考。这再一次证明:人有权就任性,任性面子就薄,面子一薄就会失去理性。看来,从体制机制上“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且扩大民主决定官员的权重,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领导的“面子薄”问题,才能从根本上减少“见了领导念错字只是在那里窃笑而不去纠正”那样的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