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特权”是共产党人的本色 |
|
◎蔡建军 |
热播反腐大剧《人民的名义》第8集的一段情节格外引人注目,让人感慨万千:老革命陈岩石受邀参加省委常委会,讲了一堂特殊党课——1945年,他火线入党,申请到背炸药包炸毁敌人碉堡的共产党人“特权”。 “当年我虚报岁数入了党,拿到了这个‘特权’。我根本没有想到会活着回来,更没想到会活到今天,我为能拿到这个‘特权’而终生骄傲!”恰恰因为陈岩石虚报的这两岁,在和平年代,其职务止步于省检察院常务副检察长。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说:“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老共产党人陈岩石,无疑是忠实的践行者,像蜡烛那样从顶燃到底,一直都发挥光和热。这位背过炸药包的共产党员,退休了还一直奔走举报贪官,呼吁工人利益没落实就不能拆厂房,谁敢拆就从他身上轧过去。有的官员不喜欢他,叫他“老石头”,可群众喜欢他,把他称作“第二人民检察院”。 知道权从何来,才懂得权如何用。只能“忠实地为人民办事”,而不是为个人办事;只能“适合人民的利益”,而不是适合少数人的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权力观的集中体现,也是我们党性宗旨的生动彰显。 权力是把“双刃剑”,善用则利国利民,反之则害人害己。一些腐败分子之所以欲壑难填、蛇欲吞象,是觉得权力的滋味太诱人,权力的兑换太容易,进而陷入一种贪腐恶性循环之中:用权力谋取私利——用私利获得更大权力——用更大权力攫取更多私利……失去党性的“身板”必然走向病变。其危害绝非腐败分子贪占一点、奢糜一点那么简单,而是严重侵蚀党的健康肌体,动摇党的执政根基。 “人无信不立,国无信则衰。”党员领导干部“做”与“说”,好比“1”和“0”。只有做好了,说才有价值、有意义;说得再好,做得不好,等于“0”,甚至是一个负数。老革命陈岩石令无数观众感动不已、热泪盈眶,也让一种声音穿越时空、力透荧屏:背炸药包永远是共产党人的“特权”。对党员干部来说,这个“特权”是从政、为民之根;对国家民族来说,这个“特权”更是发展、兴国之基。 投身改革不是口号,服从命令不是表态。在改革进入攻坚期、深水区的当下,“旁观者”的冷眼,“干扰者”的谣诼,“阻挠者”的掣肘,改革每前进一步,都要像打仗一样做到“受命之日忘其家,临阵之时忘其亲,击鼓之时忘其身。”蹄不疾,则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步不稳,则如醉汉走路,东倒西歪。唯有“蹄疾步稳”,改革的伟业才能像长江之波,奔腾向前。 位高不擅权,权重不谋私。对党员领导干部来说,斩断剥离那些该放弃的权力和利益,何尝不是断尾求生、凤凰涅槃?见兰考泡桐,人们想起焦裕禄;到大亮山林场,想起杨善洲。为什么有一些干部离开后人们会如此眷恋?就是因为他们有很好的操守、很好的业绩。 战争年代“背炸药包”,打下了人民江山。如今,暗淡了刀光剑影,远离了鼓角争鸣,但对党员干部的“围猎”却是“四面埋伏”。新的长征路上,还有许多“雪山”“草地”需要跨越,还有许多“娄山关”“腊子口”需要征服,“背炸药包”的血性胆气须臾不可或缺,永远不能丢弃。 为官当为“公”,从政须从“正”。爱因斯坦说过:“一个人的价值应当看他贡献什么,而不是索取什么。”身为共产党人,无论身处什么样的岗位、干什么样的工作,都是为党工作、为国效劳、为民谋利,只要勇于担当、清正廉洁、爱民为民,就无愧于自己的人生、无愧于自己的奋斗。 没有风浪,难以显示帆的本色;没有曲折,便无法品味人生的真味。彭德怀同志说:“党给我唯一的‘特权’,就是带头吃苦!”改革发展,冲锋在前,也需要一种“背炸药包”精神,炸掉的是前进路上一个个“暗礁”“陡坡”“险峰”。 “舟覆乃见善游,马奔乃见良御。”“背炸药包”之所以是一种“特权”,“特”就特在“共产党员是特殊材料制成的人”,而这种“特殊”恰恰在于不搞特殊、没有特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