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为位置:公民与法治电子版->2017年第12期(总第252期)->探索研究->河北省县域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探析
河北省县域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探析
——基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研究视角
 
◎闫 坤 张亚瑛
  一、问题的提出
  2014年3月16日,《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正式发布,这被视为指导我国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的纲领性文件,这也意味着中国的城镇化道路进入转型时期。对于河北省而言,既有特殊的区位优势,又有较好的经济基础,但是城镇化的发展与河北经济社会发展并不相适应,与河北省拥有的资源禀赋不相匹配。长期以来,河北省城镇化进程一直滞后于工业化进程,而且城镇化率一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种现状值得我们反思河北省的城镇化道路,因此,河北省推进城镇化发展也面临转型。特别是在京津冀一体化进程长期以来推而不动到现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至国家发展战略的时候,河北省的发展战略有了重大突破,这无疑是一个千载难逢的重大历史机遇。京津冀城市群将是我国新型城镇化的示范区,它承载着探索全国城镇化改革新路的重任。因此,河北省探索新型城镇化道路必须放在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中来寻找答案。河北省要想融入京津冀的协同发展,重点在城镇化,难点也在城镇化。巨大的发展落差,如何在北京、天津巨大的吸附效应中有效对接,协同发展,河北省新型城镇化道路值得认真研究探索。
  河北省要推进城镇化发展关键在县域城镇化。随着农业现代化程度的提高,受之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县域城镇化也呈现出新的特点:特色立镇、产业立县、经济活县、品牌强县、企业富县、生态绿县。新型县域城镇化就是要在吸纳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同时,同步推进土地城镇化、产业城镇化以及社会保障城镇化和公共服务城镇化,要形成“多轮驱动”内在机制,尊重现有的乡土文明,实现城镇化内涵式发展。
  二、河北省推进县域新型城镇化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河北县域总面积占全省的94%,河北省县域城镇化面临着资金短缺、土地制约、县域经济不发达、基础设施薄弱等突出问题。县域新型城镇化道路一定要有别于传统的粗放式的发展道路,要改变路径依赖,改变单纯的数量扩张的发展模式,坚持以人为本,顺应规律,因地制宜,合理推进,实现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推进县域城镇化建设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避免陷入发展的误区。
  (一)避免无规划的城镇化。没有科学规划的城镇化不仅不能提高城镇化质量,反而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盲目的城镇建设只能成为“政绩工程”“面子工程”。大拆迁、大造城、大上项目等“大手笔”的城市建设背后是“长官意志规划”“利益驱动规划”,最终导致的结果是社会财富的极大浪费,既损害了城市功能的发挥,又损害了百姓的利益。被城镇化的农民不仅没有享受像市民一样的待遇,反而被迫接受高成本的生活。因此,城镇化建设必须遵循客观规律,适应实际发展需要,科学规划,合理定位。
  (二)避免无效率的城镇化。近三十年来,我国城镇化水平快速提高的同时,粗放型的城镇化发展模式消耗了大量的能源资源,重复建设,严重浪费,加大了资源供给和生态环境的承载压力,加剧了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紧张关系,不利于城镇人口、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不可否认的是,近年来高速率的城镇化建设主要靠土地的快速扩张支撑的,土地城镇化过快增长的背后是利益驱动,结果涌现了大量的“空城”“鬼城”“睡城”。建设用地大规模扩张消耗了大量的农业耕地,浪费了土地资源,损害了农民的利益,还污染了城市环境、破坏了农村的生态。因此,只看重人口城镇化率的粗放式的城镇化亟待转型。
  (三)避免无产业的城镇化。目前的城镇化对产业的重视不够,没有协调好推进城市建设与产业发展。大量缺乏产业支撑的产业园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难以让转移来的人口进得来住得下。城镇化进程的可持续性是建立在产业发展可持续性基础之上的。不合理的产业结构,粗放式的产业发展模式无益于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必须协调产业与城镇发展,既发挥资源优势,又尊重产业发展规律,使它与城镇化发展水平相适应。
  (四)避免无特色的城镇化。没有特色的城市是没有生命力的。轰轰烈烈的“造城运动”之后,高楼林立,虽然看似现代感很强,但缺乏人的归属感。一个城市的生命力不是“千篇一律”、“千城一面”,而是对历史文化资源的有效保护,对现有文化资源的合理开发,对历史遗存的保护继承。“南方北方一个样,大城小城一个样,城里城外一个样”,快速的城镇化进程逐渐吞噬着原有的历史资源。因此,有特色、有个性、有文化的城市才是现代文明焕发生机的有效载体。
  (五)避免无民生的城镇化。城镇人口机械式地增长,农村劳动力不断向城镇迁移,促进了城镇化,二元城乡结构变迁过程中形成的农民工群体已成为城镇化的主要推动力量。进城不落户,农民不是不愿意放弃农业户口,而是不愿意放弃附着在户籍上的土地所带来的收益。与此同时,农民工进城又不能享有同市民一样的福利待遇,双重因素使农民工很难真正融入城市。城镇化应该由规模化向人口市民化转型,城镇化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的城镇化,这是新型城镇化的本质所在。而要真正实现“人的城镇化”,就必须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重点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六)避免无未来的城镇化。快速的城镇化吞噬了大量的土地资源、水资源,城市生存环境恶化、农村生态严重破坏已经制约着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特别是快速增长的城镇化人口、消费需求与有限的能源、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转变城镇化发展模式迫在眉睫。我们推进城镇化建设不能以牺牲子孙后代的资源、环境为代价,既要乡村富裕,又要乡村美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三、河北省县域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选择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背景下,构建适应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城市群,河北省必须找准定位,合理布局,重点突破,优先发展。河北省县域总面积和总人口分别占全省的94%和83%,县域经济实力不强、带动能力弱是制约河北省经济发展的一块短板。因此,推动河北省县域新型城镇化加速发展是促进河北省“四化同步”,缩小区域一体化差距的有效路径。
  (一)更新观念,科学规划
  新一阶段县域城镇化的发展首先要做到更新观念,高度重视科学规划的作用。既要破除思想误区,转变观念,又要尊重本地的发展实际,不能照搬照抄,盲目跟风。一定要破除大拆大建、大搞工业项目等脱离本地发展实际的思想误区,要根据县域发展的特色资源,科学规划,合理开发。一定要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匹配的规划,城镇建设要合理布局,准确定位,产业规划要因势利导,符合实际。不能一味地追求城镇化率,要切实从人的城镇化出发,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引领,尊重环境承载容量,资源承载能力,实现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
  (二)完善基础设施,准确定位城市功能
  在京津冀区域内,河北省的基础设施相对落后,特别是农村地区。基础设施的升级改造是河北省推进县域城镇化,统筹城乡发展的基础性工作,必须放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背景下,加强城乡一体化顶层设计,完善交通、水利、环卫、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在政府主导、市场主体和社会主体共同参与的模式下,拓宽融资渠道,提高城镇化的质量。同时必须尊重城镇的县域特色来准确定位城市功能,既满足城镇发展需求,又要提高城镇与环境的综合承载力。
  (三)构建合理的城镇群体系
  河北省县域城镇化的发展模式可以依托城市群的辐射带动,构建合理的城镇群体系。围绕京津冀城市群,重点打造环首都城市群,冀中南都市群和沿海城市带,加强中心城市群的辐射带动作用。培育有基础、有条件的中心镇、重点镇,强化其与大城市、中小城市和县城的互动协调发展。优先发展区位优势明显、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的中小城市,在缩小与京津发展差距的同时,坚持集约高效、质量优先、完善功能、突出特色,进一步推进河北省区域内城镇化的协调发展。
  (四)合理布局产业,强化产业支撑
  河北省城镇化动力不足,关键在产业支撑不强。县域主导产业缺乏与特色、优势资源的有效结合,产业集群很难发挥集聚效应。在生态资源丰富的地区,如河北坝上地区,可以优先发展科技含量高的现代生态农业、养老产业、休闲旅游业;在工业基础较好的地区,要重点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同时要注重城镇化与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的协调发展,扩大服务业比重,通过就业带动城镇化发展。
  (五)坚持以人为本,稳妥推进县域城镇化
  城镇化的核心在人,县域城镇化的核心在于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保护农民利益,保障农民权益。在推进县域城镇化的进程中,决不能急于求成。要尊重农民意愿,保障农民依法享有农村土地权益;畅通农民表达其诉求的渠道,妥善处理农地矛盾;完善就业、医疗、教育、养老等社会保障制度,让农民公平享有市民待遇,才能确保农民进得了城,住得下来,真正实现农民市民化。
  (六)坚持集约、绿色、低碳的生态城镇化
  河北省的县域城镇化道路决不能重复传统的粗放式的发展道路,牺牲环境式的发展给了我们惨痛的教训。城市雾霾、道路拥堵、水资源短缺、生态恶化严重影响了城镇化质量。在资源能源约束加大的条件下,必须坚持集约、绿色、低碳的生态城镇化道路。
  (摘自2017.02上《领导之友》)
栏目责编:马文军
投稿邮箱:mwj@hbrd.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