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为位置:公民与法治电子版->2017年第9期(总第249期)->随笔杂谈->回归人情初心
回归人情初心
 
  2017年4月6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以《“人情”往来真愁人》为题,报道了记者在农村调查人情往来办酒席的情况:有一村民,2016年收入6万多元,人情送掉了3万多。据这位村民介绍,3年前,送人情只是50、100元。这两年水涨船高,变成了300、500元,关系好的800、1000元。收入越高,送人情花的钱越多。另有一村民,本有一个完整的家,可由于要还的人情没还,丈夫在外面被亲戚数落,回家后夫妻俩大吵一架后,丈夫喝农药身亡。人情份子钱可真要人命了。
  近年来,我国人情消费名目越来越多、数额越来越高,连带着宴席也越摆越铺张。本该是正常交往、联络感情,成了很多人的烦心事。不仅费钱,也让攀比之风恶性循环。除了结婚、生子、搬家、白事等大事外,“份子钱”名目也是越来越多,像老人过寿,年轻人当兵,孩子抓周、剃毛头、过10岁,等等。
  婚丧嫁娶,红白喜事,大家随个份子,聚在一起热闹热闹是人之常情。尤其是农村,更讲究这种礼节。可如今在很多地方,请客的名目越来越多,随的份子越来越大,酒席不愿去也得去,人不到礼也得到,人情往来成了沉重的负担。人情的份子钱,把人情味随成了人情债,把礼尚往来随成了“礼上”往来,把传统的习俗随成了现代的恶习。情感沟通变成了等价交换,这种恶性循环加重了人们的经济负担,甚至是精神负担,破坏了淳朴的民风。
  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讲人情、重礼数,是好传统。人们通过交往,加深感情,增进了解,有利于社会的文明进步,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可“变味”的人情,变成为人们的一种负担,变成了“人情债”,不仅造成了相互间攀比的不良风气,也有悖于我们中华民族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因此,全社会都在期盼回归人情初心。
  应当说,适当的人情消费,无可厚非。可是,当“关系学”盛行、“面子论”风靡,拼派头、比阔气的风气日盛,礼数变成了钱数,礼仪只剩下礼物,人情消费也让人不堪其重了。请客吃饭总是满桌“剩宴”、豪华包装让人痛惜……泛滥的人情消费,不讲实际需求、脱离消费能力,经济开支增多、餐厨浪费增加、包装垃圾增重,会空耗社会资源,危及市场健康,更会助长奢靡之风,滋生浪费之源。
  唐代诗人李白就曾说过:“人生贵相知,何必金与钱。”孔子曰:“礼,与其奢也,宁俭。”有道是:“千里送鹅毛,礼轻情义重。”现实生活,归根到底还是人与人的关系。要想建立和谐的人情关系,不仅需要物质,更需要感情。通过金钱来维持的人情,毕竟是表面的、暂时的,也是世故的、庸俗的,经不起时间的考验。与此相比,建立在感情之上的人际关系就显得稳固得多,真实得多。衡量人情厚薄的指标,绝对不是物质和丰厚礼品,而是发自内心的嘘寒问暖;不是金钱和物质,而是深藏内心的挂念和关心。
  辛辛苦苦干一年,居然要拿出小一半甚至更多的收入送人情,经济负担重,精神压力大,简直是死要面子活受罪。这个顽疾能不能治?根本在于回归人情初心。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让人情回归重情轻礼的本义,让人际关系更加自如、纯真、朴素、纯洁;要通过乡规民约、村民自治实现移风易俗,让广大人民群众生活更加轻松、和谐、幸福。
栏目责编:白玲岩
投稿邮箱:bly@hbrd.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