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为位置:公民与法治电子版->2017年第10期(总第250期)->世相->书店的春天
书店的春天
 
◎王 月  六 月
  在墨尔本的游人,不论是坐有轨电车,还是在雅拉河边闲逛,都一定会注意到瑞丁思书店墨绿色的门面。它在2016伦敦国际书展上被评为“全球最佳书店”,如今已有七家门店,一直是澳大利亚重要的文化地标之一。
  瑞丁思书店的故事,要从1969年开始。当时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附近有一条“意大利街”,罗斯•瑞丁思和两位合伙人在这里创办了这家书店。
  “这家书店能买到很多澳大利亚没有出版的书,所以很受欢迎。”当时还是个小伙子的马克•杜博,自从自己的唱片店1976年被瑞丁思收购后,便成为了书店的总经理,从此一干就是四十年。
  雄心勃勃的马克和几个合伙人,计划让这个书店成为传播“最伟大思想”和“最美妙文字”的根据地,甚至希望在澳洲本土文学史上,留下属于自己的名字。“上世纪七十年代,澳洲的书主要靠海外进口,本土发行的书数量很少,本土文学也属于起步阶段。”
  如今已经一头银发的马克回忆,“当时很多作家都是我们的朋友,也是我们的顾客,我们要做的就是尽量努力支持他们的书,而顾客们也想多读澳大利亚人写的书。”
  照顾附近居民或顾客的喜好,是瑞丁思书店的特色。虽然门店的面积小的只有74平米,大的也不超过400平米,但从1985年开始,他们便开始举办店内文化活动,每年至少250场,文学讨论、演讲、小型演奏等,应有尽有。
  书店里最常举办的,是作者的新书分享会。尽管现代科技已经很发达,但瑞丁思的分享会不提供任何投影设备,也不鼓励使用PPT或类似课件。“主办方可以带上美酒,甚至是一些小点心,跟大家惬意地坐在一起,发表一两段小小的演讲,然后相互交谈。”
  但这并不代表瑞丁思很守旧。尽管澳大利亚并没有过多受到亚马逊这类电商的浸润,但早在上世纪90年代,瑞丁思就已经建立了自己的网站,而且之后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完善网站。
  “我们网站每年大概有210万的访问量,5万个在线交易。但靠网站盈利是不太可能的,因为在线销售只占总销售额的8%。”在马克看来,网站更多是一个互动和展示的平台,上面有员工写的书评,还有一些插画、卡通形象,以及艺术家的作品。
  此外,读者也可以看到有些什么活动,库存有什么书。“我们的网站设计必须反映出实体店的特点,它和阿里巴巴、亚马逊、当当网是完全不一样的。”
  除此之外,他们还有一份瑞丁思月刊,有书、音乐、电影等评论性文章,里面也有一些特辑,主要是采访作家,或者是关于文学世界的动态。“这些年来,杂志内容越来越丰富,每个月能出版2万本,其中1.8万本寄给读者,还有2000本是店里卖,遇到母亲节、父亲节等大节日,还会插在当地的报纸中一起投递。”
  这一切,都在不经意之中,让书店与社区建立了一种相当坚实的纽带。马克相信,这正是实体书店的魅力所在。跟网上书城相比,他的书店总能提供一些不一样的阅读体验。比如,当你随便走进来,不知道看什么书时,有经验的店员就会告诉你有哪些有意思的、值得买的书,也会根据你的喜好来向你推荐。
  在40年的书店生涯中,马克以及店员积累了相当多的老顾客朋友。去年,有位40年的老顾客去世了,他生前每周都会来买10本书,马克造访了他家时,发现“他家所有墙壁上几乎都是满满的书,这让我非常震撼。”
  同样令他记忆深刻的“爱书之人”,还有小偷。“我计算过,在这些年里,被小偷偷走的书价值大概有400澳元,还是让人蛮心疼的。”不过他们也留下了一些有趣的回忆。马克笑着说:“一天,有个穿着很绅士的家伙来到店风景点,离开时拿着个鼓鼓囊囊的大包,还触发了报警器。”马克马上跟过去,问能不能看看这个包。对方拒绝了,“没时间!我赶约会!”马克只好说,“那好,今天天气不错,你不介意我跟着你走一段吧?”
  那人没理他,一直往前走。马克就跟着他走过了两条街,直到对方终于放弃,把整包书气呼呼地放下,说:“好吧,我这下真得马上离开了。”
  几年前,瑞丁思的销售额经历了一次严重的下滑,当时大家都在想对策。“我们决定,多发掘一些没有得到关注的,澳洲本土的作家,创造一种更好的商业模式。”
  “我们新作家设立了书店自己的文学奖,每次从70本入选的澳洲新人的书中选出6本,再由澳洲作家评委会选出最好的成人和儿童作品。虽然我们的4000澳元奖金并不算多,但文学奖成功地鼓励了非常多的新作家,也打开了一条新的畅销书之路。”
  2009年,他们还成立了瑞丁思基金会,将公司利润的10%放到基金会中,推动社区及艺术的发展。“回想起当初几位合伙人创建书店时的宏大愿景,如今真的实现了。”
  2016年伦敦国际书展颁奖给瑞丁思书店时,组委会是这样评价的:“它的影响深入社区,给予了澳大利亚当地作家有力的支持,并协助非政府组织的扫盲行动。”
  (摘自2017.03.10《彭城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