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为位置:公民与法治电子版->2017年第12期(总第252期)->世相->社交媒体扼杀着什么
社交媒体扼杀着什么
 
◎张立洁
  很多人睁开眼后的第一件事不是别的,而是玩手机,超过五成的父母玩手机的时间超过陪孩子的时间,北京人民使用手机日均7小时以上,全国最长…… 数字时代“社交网络在扼杀社交”这样的言论并不陌生。如今这些“永远运行、永远在线”的技术,威胁到了一些人类生存的基本特征。那些让人们时刻联系在一起的技术,反而让大家难以建立真正的人际关系。
  除了时间,被扼杀的还有什么?你有没有发现,很多人已经完全无法忍受独自一人。马路上、超市的队伍里,哪怕给他十秒钟,他也要拿出手机做点儿什么。也许接下来就是失去专注或者自我反省的能力,你的注意力只会投向外界。面对自我和发现自我是人格发育的基础,独处是自我对话的前提,但遗憾的是,人们独我自处的能力正在消失。
  人们如何与技术互动,继而影响人际关系?在以社交网络为代表的网络媒体极其迅猛的更迭下,人们的注意力被裹挟着迅速跳转。我们人类独有的移情能力(即感受他人感受的能力)也从身体力行、感同身受,变成了“点赞之交”“口水情缘”。
  试问自己,你还能记起枪杀俄罗斯大使的那名土耳其警察吗?枪击之后,他没有立刻开始大规模杀戮,而是对着镜头高喊“不要忘记叙利亚,不要忘记阿勒颇,我们在经历痛苦,你们也不能好活”。为的是让自己制造的混乱能够在网络上疯传,他做到了,可是我们忘记的速度更快,这何尝不是另一种讽刺?
  不论是明星丑闻、战争还是慈善义举、好人好事,无一例外都只能是“各领风骚几小时”,我们生活的当下一切均以秒计算。这都是迅速发达起来的网络信息一手促成的结果,这其中社交网络越来越成为“议程设置”的推手。
  无独有偶,叙利亚的小姑娘Bana Alabed和家人一起被困在叙利亚的阿勒颇,Bara在社交媒体“推特”上发了第一条消息“我需要和平”。从此,她开始“直播”战争,由此成为网红,得到了土耳其总统和夫人的嘉奖。然而,战争真的能够停止吗?
  扭头不看现实真是太容易了,而我们又能否迈出虚拟世界,把现实的生活建设成它应有的样子呢?社交媒体赋予个体以信息传播、组织动员的力量,作为“弱者的武器”,有助于抗争者争取舆论关注等资源,但是在“发出声音”和“做出改变”之间还有诸多环节缺失,导致事情并不总是能向着好的方向发展,有时不过如拍岸的潮水,湮灭消失而已。
  举一个“正面”的例子,或者说前后环节顺利衔接并最终成功的例子,只是这个例子多少让人有些唏嘘,那就是不久前结束的美国大选。
  包括Facebook的总裁扎克伯格在内的知识精英派其实都是希拉里的支持者,但却不得不眼看着自己的媒体平台亲手把特朗普送上总统宝座。据社交媒体数据分析机构所述,特朗普在Facebook和Twitter平台上发言6000次,在所有社交平台上的“交互”近8500万次,远高于希拉里的3100万次……在12个月间,特朗普一共在社交媒体发布了44457个帖子,而美国人用于阅读 、回复和传播这些帖子的时间总计达1284年。特朗普的例子似乎又在证明着社交媒体的无所不能。
  问题在于,面对一项永远能运行在你身上的技术,我们要如何才能在这样的情形下过着更有意义的生活?毫无疑问,我们还没学会驾驭它,反而被裹挟其中,几近失控。
  (摘自2017年第1期《三月风》)
栏目责编:陆京慧
投稿邮箱:ljh@hbrd.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