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为位置:公民与法治电子版->2017年第12期(总第252期)->形象展示->忠心为民真心干事铁心脱贫
忠心为民真心干事铁心脱贫
——河北省纪委驻曲阳温家庄村精准脱贫工作组产业扶贫纪实
 
◎付蕾
  2016年是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全面脱贫的关键一年。河北省纪委驻曲阳县齐村乡温家庄村精准脱贫工作组,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全面脱贫的总体部署,严格按照省纪委对驻村工作组的具体要求,忠心为民、真心干事、铁心脱贫,在大山深处走出了一条靠产业脱贫的幸福路。
  组长崔景忠团结带领刘勃、王超,紧紧围绕“因地制宜找项目,铁心为民办企业,真抓实干谋发展”的扶贫思路,坚持吃住在村,走访到户,关心到人,工作到一线。通过到实地察实情,吃大苦流大汗,不到半年时间就办起了一个标准高、设施全的现代化箱包厂。箱包厂的建成,让村民脱掉了贫困的帽子,迈开了奔小康的步子。不仅如此,工作组还组织在荒山上种了2000亩药材;协调资金80万元为每个农户家里打了井;协调资金30万元,拆掉村里所有的连茅圈,家家建起了水冲式厕所……随着产业扶贫规划的全面实施,村民素质也在逐步提升,理念的进步远远超出脱贫致富本身的意义。
  因地制宜找项目
  产业是扶贫的关键。温家庄村是王快水库的移民村,全村147户576人,43亩水浇地,1500亩枣林,4000亩山林。80%的村户居住在南北长2公里、东西宽1公里的山沟里。温家庄村的贫困状况由来已久,九十年代末,村民们为了摆脱贫困也曾在致富的道路上几经摸索。养羊,养蝎子,养鸽子,办酒厂,不仅没有让村民摆脱贫困,反而因缺少经验,导致项目失败,村民生活更加贫困。一次次失败,让村民深受打击。在面对村集体没有任何经济来源,村民生活一穷二白,因病致贫、因学费高致贫、因无劳动能力致贫、因结婚致贫的现状时,工作组清醒地意识到,激发村民致富的积极性是关键,改变观念、凝聚人心、增强信心,是当务之急。
  工作组经过认真分析认为,扶贫项目要满足“三个必须”才可行,必须是让村民不投一分钱没有一点风险的,必须是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必须是因地制宜的。因此,工作组以消除脱贫顾虑,提升创新意识,提高致富能力为突破口,以“发挥村民自己想、结合实际自己找、积极主动相互帮”为抓手,为找准找好项目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走访了解。
  找准项目就要真正了解村民的所思所想。只有和村民打成一片,才能听到村民的心里话,才能挖出贫穷的症结,找准扶贫项目。工作组刚到村里时,村民不信任、不配合,甚至见到工作组成员会躲着走。为了和村民亲近起来,工作组从住得下做起。刚到村里时正是春寒料峭,三人跟村主任一家5口挤在一个院子里,房间没有暖气,晚上冻得睡不着时就起来把被子裹在身上坐着,并慢慢习惯了一个礼拜不洗澡不洗头。工作组刚到村里时组员刘勃的孩子出生才两个月,他舍下妻儿,一心一意做好扶贫工作。由于村里信号不好,他每天只能在空闲时间爬到房顶上,和妻子断断续续说几句话。工作组没有配备交通工具,刘勃就把自己的私家车用上,每周拉着工作组其他两名成员行驶在山间的小路上,山路不好走,碰碰磕磕是常有的事,一次遇上堵车,他们被堵了12个小时……但是路再堵也堵不住工作组让村民致富的决心。
  为了打消村民顾虑,工作组开始挨家挨户走访。刚开展工作时,工作组遇到过被当成小偷、被当成推销保险的等各种状况。他们并没气馁,还是一心扑在工作上,尤其是工作组成员王超,老人有病无人照顾,他依然义无反顾的来到村里,并坚持每天边走访边写工作日记,记下了村民所思所想的明白账。
  通过逐户走访,工作组和村民之间的信任感逐渐增强,谈起脱贫致富,村民慢慢道出了真实想法,他们有“三怕”:一怕投资再赔,二怕政策有变,三怕年景不好。同时,村民还有“三盼”:一盼“两委”带头干,二盼党员干部当模范,三盼工作组指好路。工作组从村民热切期盼的眼神里读出了致富的渴望。
  有思路才有出路,有出路才能带领村民走上致富路。为了找准项目,工作组用一个多月的时间,走过了村子里的角角落落,踏遍了村里的山山水水,总结得出了“十多十少”村情特点,即:个人资源多,公共资源少。贫瘠的山林多,平整的耕地少。枣林面积多,优良的品种少。被动影响的多,主动措施少。人力资源多,技术人才少。打工工种多,技术含量少。单打独斗的多,联合组织的少。贫富差距多,互帮互助的少。外部资源多,作用发挥少。手工制作多,挣钱利润少。根据这些特点工作组又理出“老人守住山,女人守住家,男人守住业”的致富安家大方针。“老人守住山”,就是守住曾养育了几代人、具有几百年历史的枣林;“女人守住家”,就是妇女们照看老人孩子照顾好家庭;“男人守住业”,就是男人成为创业挣钱的致富主力。工作组同时表明态度和决心,做到“三个不争”即:不与村干部争位,不与“两委”争权,不与村民争利。
  在走访座谈时工作组得知,村里的荒山上曾经长过药材,于是,工作组马上请来专家化验,结果显示当地土壤适合种柴胡和板蓝根两种药材。于是工作组多方联系,由县扶贫办接洽与安国的药材公司签订了种销协议。种子有了,技术有了,销路有了,就这样,村里2000亩荒废了多年的山地重新种上了药材,荒山重新焕发了勃勃生机。
  铁心为民办企业
  在入户走访时,工作组发现村里有一部分年轻妇女给白沟的厂商缝制毛绒玩具。进一步了解得知,由于中间几经转包,村民做一个玩具只有几毛钱手工费,她们加班加点每天做十几个小时,每月也挣不到一千元钱。这倒给了工作组很大启发,如果把这些机子集中起来,建个厂房统一管理,直接与厂家对接,省去中间的分包层次,村民就能多挣一些钱。就这样,产业扶贫的思路逐步明确。
  但是在一个偏僻的穷山沟里办企业谈何容易,资金、厂房、经营、产品销路都是摆在面前的问题。工作组为了让村民彻底摆脱贫困,便铁了心做到底。
  正当工作组走遍省城、找遍关系、访遍朋友,寻觅投资人的时候,有村民提醒,她们在家做的毛绒玩具大多是从白沟榕城接的活。工作组恰好又从县扶贫办得知,白沟佳山箱包厂有意到这边办厂,经县扶贫办的同志介绍, 工作组组长崔景忠见到了箱包厂厂长王可银。经过几番沟通接触,工作组扶贫的真情触动了王可银,坚定了他来此办厂的信心。按他的话说,是工作组忠心为民铁心脱贫的行动感动了他,让他下决心将厂子建在距县城最远的温家庄村,并将厂址定在了村民自己选的地块上。然而,这个厂址很特殊也很复杂,形状不规则,是一个废弃了多年的大坑,最深处达10多米,并有电力、移动、电信、联通的线路线杆,征地工作还涉及到25户村民和5座祖坟的迁移。
  工作组决定用感情把地征下,用决心把电杆移走,用信心把坑填平。征地和迁坟是第一步工作,也是关键一步。村里没有钱,为了不欠村民的征地款和迁坟钱,村书记杨卫龙和村主任杨荣会首先将家里多年的积蓄拿出,又向自己的亲戚朋友借钱,凑够了20多万元用于征地迁坟。工作组也省吃俭用,将省里划拨的几万元生活费垫了进去。遭到阻挠甚至谩骂时,他们耐心做工作,有时甚至加班加点到夜里两点多。移电线和线杆也是难事。电力、移动、电信、联通这些部门都是垂直管理,并且都有自己的各个部门管理的特殊方式,费用开支、工作程序、人员调用都必须严格按权限上报审批,为了不耽误施工,工作组成员刘勃每天到县城各部门办理各种手续。那段时间他顾不上回家,他的伯父去世他也没能赶回去告别。即便如此,仍有人不理解不支持工作组的工作,甚至有“地头蛇”百般阻挠。为了顺利开展工作,工作组协调了当地派出所等部门,对非法阻挠施工的野蛮行为给予了坚决打击,为老百姓出了一口气。
  为了节省施工费用,工作组带动村民自己动手搬石头运沙子,工地俨然成了工作组和村“两委”的办公地。在遭遇50年不遇的大雨洗礼时,工作组冒雨施工并采取有效措施全力确保地基牢固,经受住了大雨的考验。施工现场堪称比赛现场,比进度、比质量、比感情、比信誉,上百台机器高速运转人歇车不停。从立项、选址到厂房建成,工作组带领村民们用不到5个月的时间在这个10亩的废墟上建起了拥有200个就业岗位的高标准、现代化工厂,经历过的人都说这是个奇迹。省纪委有关领导到这里视察后说,在这样偏远的山区,能建成这样高标准的现代化工厂真是令人震撼。2016年10月1日是箱包厂开工生产的日子,村民们笑逐颜开,都说这是建村400多年来最大的喜事,这一年的这一天,定格在了温家庄村村民致富的史册上。11月2号工厂发放第一个月的工资时,厂长为了进一步激发大家的工作积极性,在保底工资的基础上又每人多发了一桶花生油。当工人们拿着工资提着油回家的时候,村里就像过年一样热闹,有的村民激动地眼泪直流。截至2016年年底,厂子运行良好,已生产3万多只拉杆箱,部分产品已出口法国、迪拜等国家和地区。
  近一年的驻村扶贫工作,使崔景忠深深地体会到,只有倾注了最真的情,才能念好扶贫的经;只有踏遍村里的山山水水,才能找到适合当地发展的路;只有吃遍百家饭,才能走进百姓心;只有真抓实干,才能谋得发展。只要心中有党、心中有责、心中有民,就没有吃不了的苦,就没有干不成的事。崔景忠说,厂子办起来了,致富的“航母”顺利起航了,但这只是致富路上“万里长征”第一步,为了确保企业健康发展,确保温家庄村长效发展,我们将不遗余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