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为位置:公民与法治电子版->2017年第13期(总第253期)->探索研究->传统诗词文化对提高公民人文素养的作用研究
传统诗词文化对提高公民人文素养的作用研究
 
◎赵艳春
  一个社会是否文明进步,一个国家是否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公民的人文素养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不断提高公民的人文素养,全社会共同培育起一种强大的民族精神以增强我们的精神竞争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传承和创新发展,强调文化是精神的载体,精神是民族的灵魂。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人文文化尤其是传统诗词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和特殊的功能,蕴含了我们民族生生不息的人文精神。因此,研究传统诗词文化的人文精神,挖掘其深刻的思想内涵,用更加敏锐、细致、丰富的心智去发现、去提炼,以此促进全体公民人文素养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传统诗词文化有助于提升公民的情感智慧
  情感智慧对人的成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对国家进步和社会发展起着正向促进作用。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尤其是传统诗词文化就是情感的符号形式,因此,通过加强传统诗词的学习,可以促使人的情感智慧的提升。
  传统诗词记载着我们整个民族文化的发展史,这些传诵千年、脍炙人口的篇章,积淀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人文精神,蕴涵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以及社会心理等文化符号。传统诗词表达了我们古今相通的情感智慧,而且是用永远新鲜的感性的经验来表达。所以传统诗词一方面是永恒的人性,另一方面由于拥有心灵的体悟,它又永远是感性的、新鲜的。而这个古今相通的情感智慧,恰恰正是中国文化内心深处的梦。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之梦做得最深最美的地方,就是古今相通的情感智慧、人性精神,永远的“风花雪月”,背后是永远的情感世界。
  传统诗词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瑰宝,具有浸润心灵、启迪人心的力量,融入每一位中华儿女血脉里的文化基因,能唤醒心底最温情的记忆,是中国人独有的精神礼赞。诗经、楚辞、汉魏六朝诗、唐宋诗词、明清诗词、近现代经典诗词……这些妇孺皆知、深入人心的诗篇,浓缩了中华文化的精华,展示了几千年来中国人的精神风貌,吟诵和体悟这些传统诗词,就会不自觉地唤起沉淀心中的诗歌情怀,油然地生发出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在传统诗词中我们不仅能看到宽阔的江河湖海,也能看到比它更为宽阔的万里长空,更能看到最为宽阔的人的内心世界。传统诗词让人的心情更为开阔,性情更为豁达,人生更为深刻,使人们永恒的精神追求得以满足。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
  二、传统诗词文化有助于塑造公民的健全人格
  传统诗词文化不仅可以增强公民的科学素养,而且能够培养公民的健全人格,对提高公民的整体素质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这将是我国走向真正意义的现代文明的可靠保证之一。
  传统诗词文化是培养公民健全人格的有效载体。要培养公民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就应该倡导公民尽可能多的接触一些我国优秀的古代文学精品。传统诗词往往具有深邃的意境,蕴涵着丰富的感情,语言精练优美,形象生动,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传统诗词能使人们自然而然地受到熏陶,纯洁心灵,健全人格。传统诗词的普及有利于人们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发展智力、陶冶情操、加强修养。多读传统诗词,还有利于人们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感受汉语言文字的优美和伟大,更加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进而塑造高尚的灵魂,完善人格修养。
  诗词是古代文人墨客抒情寄意的良好载体。古人讲“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表达的就是华美诗文对人格修养的重要作用。学习传统诗词,深入理解其中所蕴含的深挚的爱国热情,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博大的胸怀,不屈的心态,这些对培养公民健全人格具有积极的意义。从《诗经》到《楚辞》,从李杜诗篇再到宋代词坛,无数仁人志士都把自己的艺术生命扎根于忧国忧民的情感中,或唱出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祈愿,或唱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傲岸,或唱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感叹。杜甫登临泰山“一览众山小”,建功立业的壮志油然而生;周敦颐观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来表达不同流俗的高洁品格;范仲淹登岳阳楼,观“巴陵胜状”则“心旷神怡”,达到“宠辱偕忘”的人生境界。这些思想深深地植根于诗人的灵魂深处,与诗人合二为一,融为一体。倡导公民学习这些传统诗词,可以引导人们走进古人的精神世界中,从先哲那里去吸收精神的营养,陶冶情操,从而形成优秀健全的人格。
  三、传统诗词文化有助于培养公民的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强大精神支柱,是民族精神守护的不朽长城。人文精神强调追求、运用知识时的良知、责任感和价值观,而这恰恰是保障社会全面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通过加强传统诗词教育,不断将优秀的文化成果内化为公民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这是培养公民人文精神的关键环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学习传统诗词,在个人层面上有利于陶冶情操,加强修养;在社会层面上有助于弘扬祖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所以,我们可以在古典诗词的教育中,培养公民审美情趣,塑造健全人格,提升文化品位,积淀民族情感,用古典诗词构筑公民人文精神的堡垒。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研究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诗词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必须面向公众,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的深度参与,而古典诗词的传播恰恰为此提供了绝佳途径。诗词能够超脱时间的羁绊, 传承五千年的优秀文化,就在于诗词缘情而作。而这“情”除了指情绪、情感之外,还包含着更深广、更深刻的生命体验,更包含着对生命客体体验的反映与传达。在这一意义上,诗词不再是一个载体,而是转化为阅读者生命体验的一部分,激发出无数后人的情感共鸣。这样,传统诗词就能够把文化的优秀养分源源不断地向大众传播,更好地承担起化民成俗的职责。另外,诗人总是自觉地将个体生命与文化命脉、家国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在内是诗人自己的浅吟低唱、养性涵情,在外是对民风民俗、文化传统的扶持、维系、传承。正因如此,传统诗词才堪为“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深刻塑造了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品格。
  四、传统诗词文化对公民人文素养的影响途径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通过传统诗词提升公民人文素养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
  首先,要营造学习和弘扬传统诗词文化的浓厚氛围。国家有关部门要通过完善相关制度,努力创造传统诗词文化学习、推广的良好制度环境。要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对相关人才与知识的渴求,形成尊重中国传统文化、尊重相关人才的社会风气,逐步使人们自觉学习传统诗词文化,乐于学习传统诗词文化,不断推动传统诗词文化与其它文化融合发展。
  其次,要加强对在校学生进行传统诗词文化教育。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对提高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等具有基础性作用;学生是未来各项建设事业的接班人和主力军,对社会的发展进步和国家的繁荣昌盛具有决定作用。因此,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包括传统诗词在内的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和培养,培养教育青少年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提升公民人文素养。
  第三,要发挥“关键人群”和“关键少数”的示范作用。领导干部和公众人物要做好表率,主动加强包括传统诗词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并带动和引领广大人民群众热爱传统诗词,热爱传统文化,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沃土中,提升文化自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条件。
  (本文系河北省政研会2017年立项课题)
  (作者单位:中共承德县委党校)
栏目责编:马文军
投稿邮箱:mwj@hbrd.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