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为位置:公民与法治电子版->2017年第14期(总第254期)->红叶->拜谒杜甫
拜谒杜甫
 
◎钱海
  天下谁人不识君!上至九十九,下至刚会走,他的诗无人不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五岁时姐姐教我读的这首诗,算是我与杜甫的第一次邂逅。作为一名文学爱好者,不得不饮水思源。五岁时我就开始背诵诗歌,如今能把歪歪斜斜的诗文在报刊一角留下印迹,不得不感谢那个我崇拜了一生的人。我的童年是在他的诗行中长大,他却未曾知道有我这样一个粉丝,更不知道我不远千里就是专程为他而来的。直至 “杜甫草堂”的牌匾跃入眼帘,我所有的激动心情才就此安放。
  曲径通幽处,弯弯曲曲的小路上,我的足迹与杜甫的足迹一次次重叠。茅舍、柴门,门前相互对望的青松,不需导游介绍,我的大脑里立马搜索出与这些景物有关的诗行。目睹过杜甫的书房、卧室、客厅、厨房,看着那简陋的房屋和比房屋更简陋的家什,我的眼睛已被涩涩的泪水所湿润。触景生情,想起了杜甫与草堂的渊源:坐落于成都浣溪的杜甫草堂是大诗人流寓成都时的故居。公元759年冬天,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家小来到成都,在此营建草屋而居。杜甫在此居住近四年,创作流传至今的诗歌就有240首。正是这些诗篇使得这里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块圣地。草堂的清泉让人回想起大唐的一段历史,我不由自主地朗诵起杜甫的那首《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我的步子变得好沉重,每走一步,都感到草堂里的一砖一瓦一树上还留着杜甫的指纹,留着他非凡的才华。
  小桥流水都亲眼目睹过杜甫吟诗和起居,它们对杜甫的生平最有发言权,只可惜它们不会说话。草堂的一草一木见证了杜甫艰苦环境下的诗歌创作。杜甫与李白一道成为唐代诗坛上的泰山北斗。在“情系草堂”陈列室、 “诗圣著千秋”陈列室、诗史堂、“草堂留后世”陈列室、浣花祠、工部祠等展室收藏着杜甫在草堂四年间的文学成就,收藏着杜甫流寓草堂时的生活,收藏着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朱德、江泽民、胡锦涛等国家领导人到此参观的影像资料。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不舍地走出草堂,走出杜甫的诗笺,默诵着杜甫的《客至》,在一步三回头中离去。我羡慕草堂的一花一草一木,羡慕它们能与杜甫长相厮守这么多年。它们听着杜甫的诗生长,听着杜甫的诗枯萎,相比天下其他花花草草,它们是幸福的、幸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