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的境界 |
|
◎王琪 |
书是人类的精神食粮,自古以来,读书人都把书视为自己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读书是要有一种境界的,书不是人人都可以读好的。心情浮躁的人,是读不下书的;想发财的人,也是读不下书的;急功近利的人,读书则是摆样子。真正的读书人,是投入自己的全部身心,从一本本书的字里行间找到心灵共鸣,最终达到一种只有自己才能够体会得到的精神的升华。这就如清朝萧抡谓《读书有所见作》所写的那样:一日不读书,胸臆无佳想,一月不读书,耳目失精爽。 一个目不识丁的幼儿,会翻来覆去地看着他喜欢的一本连环画而不知疲倦,这是他的读书境界。一个学生,会在强烈的求知欲下泡在书店里流连忘返,这是他能达到的读书境界。而一位老人,会在冬日和煦阳光的照耀下,坐在椅子上静静地阅读一本史书,他会因此感受到人生的幸福和满足,这也是一种读书境界。故有人云:“少年读书,如隙中望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不同年龄的不同阶段,不同人生的不同经历,都会有不同的读书境界,但有一点是不分年龄和经历的,那就是爱书人书不离手,嗜书如命。 读书要达到一定的境界,那就不能读死书。因为读书是要用脑子的,读书是要进行思考的,不可滥读,而是要去粗取精地读。一本书的所有内容并非皆是精华,满世界的书也并非都是精品,这就要求读书的人能够明辨是非,善于思考和分析,吸取书中有益的营养。孟子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宋儒张载说:“读书先要会疑,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宋儒程颐则说:“学原于思。”都是这个意思。古人早早便教育我们怎么去读书,如何去读书,如今的我们应该从中领悟到读书的方法。 很多人都相信“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样一种读书境界,我则对此不以为然,因为这种带着目的去读书的方式,有时会让人深陷其中,脱离生活,成为令人同情的“书痴”。其实我们读书,就是为了让生活变得更精彩、更美好,而不是成为书的奴隶。离开精彩现实生活的书的痴迷者,只能成为生活在书的虚幻世界里的无用之人。 古人说,人可一日不食肉,不可一日不读书。此话虽说有点夸张,却也是实实在在的读书人的肺腑之言。读书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思想境界,能够让人开拓视野,让人胸怀大志,懂得为人之道,让人们更为热爱生活,这些道理岂是“读书无用论”者们所能理解的。今天,我们既要抛弃“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读书观念,也要懂得“不读书者,无以为师”这句话的真谛,将读书进行到底。 高尔基曾说“学问改变气质”,祟拜书,会读书,常读书,勤思索,是一个读书人必须拥有的读书境界。 |
栏目责编:陆京慧 |
投稿邮箱:ljh@hbrd.net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