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为位置:公民与法治电子版->2017年第15期(总第255期)->红叶->胡适的交友哲学
胡适的交友哲学
 
◎姜炳炎
  1941年5月,已获得物理学博士并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做博士后研究的吴健雄,在华盛顿又一次见到了时任中华民国驻美国大使的胡适。当年在上海公学期间,吴健雄就是胡适最得意的学生。她坦言:“在一生中影响自己最大的两个人,一个是自己的父亲,另一个则是胡适先生。”
  这次师生见面,闲聊时,两人谈到了交友处世哲学。胡适说:“要从容忍和宽恕两方面去修养。”吴健雄说:“这正是我的缺点。我不甘心容忍,总认为容忍是懦弱的表现。”胡适说:“你错了,我一向有容忍之心。”
  胡适说自己有容忍之心,唐德刚则在所著的《胡适杂忆》一书总结是交友有方。他解释说:交友有方中的“方”,就是胡适的磁力和魅力,就是其温情与亲切,就在于他能给人以陶醉的学养,让你感到温馨,与之在一起,感觉如沐春风。
  继而唐德刚总结了胡适交友的四个诀窍。
  一是具有“磁性人格”。这种性格非“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一类成语所能概括。这是一种与生俱来的禀赋,这种禀赋不是修养和锻炼出来的,而是天生和化育的结果。胡适深得此道而为人们所敬爱。
  二是注意个人为人处事的修养。“他治学交友虽深具门户之见,但是他为人处事则断无害人之心。”“断无害人之心”是大多数人能与胡适相交甚至敌人也能与他保持最低限度“合作”的重要原因。
  三是他的交往层次高。胡适在各行各业里所交往的都是顶尖人物,因而嫉妒他的人也就不会太多。
  四是从不卷入“害人”“防人”的环境。这也是胡适身处复杂的社会中维持一生最大清白的重要原因。
  这位好友回忆说:“胡适交友遍及海内外。上至总统、主席,下至司厨、贩夫、走卒、担菜、卖豆浆……到处都有胡适的朋友。”时间长了“我的朋友胡适之”,成为不少人挂在嘴边的话。
  不仅唐德刚这样评价,熟悉并了解胡适的人深知:乐于助人、对有困难的人尽其所能帮助;对与自己意见不一致的人能和善待之。这两点就是胡适“容忍”交友的核心内容。
  胡适晚年在台湾时,有个沿街卖芝麻饼的小贩名叫袁瓞(音:dié),他在做小买卖之余,喜欢读书、研究各国政治。有许多问题使他困惑,又想不出答案,于是写信向担任中央研究院院长的胡适请教。胡适则是有信必复。后来,袁瓞成了胡适办公室的常客。胡适每次出远门,总要先写信通知袁瓞,以免他枉来一趟。一次闲聊,袁瓞误以为自己得了鼻癌,胡适便写信介绍他到医院检查,并愿意代付一切费用。
  1962年2月,胡适在台湾去世。几天后,著名学者林语堂写了一篇悼念文章《我最难忘的人物——胡适博士》。文中写道:“受胡适接济、施惠的人确实不少。在北平,胡适家里每星期六都高朋满座,各界人士——包括商人和贩夫,都一律欢迎。对穷人,他接济金钱;对狂热分子,他晓以大义。我们这些跟他相熟的人都叫他‘大哥’,因为他随时愿意帮忙或提供意见。他对寄来的稿件都仔细阅读,详尽答复。他的朋友,或是自称他朋友的人,实在太多了。”
  林语堂本人就曾受过胡适资助。当年在美国哈佛大学、德国莱比锡大学留学时,因经费紧张,他给在国内的胡适拍电报:“能否由尊兄作保借贷,等我学成回国归还。”胡适先后给他汇2000美元,随信说:“这是北京大学给的工资预支款,学成后一定要回国,要回北京大学工作。”得到救助,林语堂得以顺利完成学业。1923年获得博士学位回国,他见到了时任北京大学代理校长的蒋梦麟,感谢北大对自己的资助。蒋梦麟一头雾水,很快弄清了事情原由,原来资助林语堂留学的那几笔“巨款”,是胡适夫妇自掏腰包、东挪西借寄给他的。
  胡适逝世后,人们清点他的遗物,余款只有153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