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辱负重的大师之师叶企孙 |
|
◎阿 云 |
叶企孙,何许人也?可能您并不十分熟悉,但说到中国科技界的“三钱”(钱学森、钱三强、钱伟长)、“原子弹之父”王淦昌、“航天之父”赵九章、“光学之父”王大珩、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杨振宁、李政道等这些大师级科学家,想必您一定非常熟悉。而叶企孙就是这些大师级人物的老师,除了刚才提到的几位科学大师之外,叶企孙的弟子还有理论物理学家王竹溪、彭桓武、张宗燧、胡宁、周光召、何祚庥、唐孝威、黄祖洽、胡仁宇、蒲富恪,核物理学家施士元、何泽慧,力学家林家翘,光学家周同庆、龚祖同,晶体学家陆学善,固体物理学家葛庭燧,地球物理学家翁文波、傅承义,以及我国著名科学家秦馨菱、李正武、陈芳允、于光远、黄昆、戴传曾、李荫远、萧健、徐叙瑢、朱光亚、邓稼先等等。据统计,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23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有半数以上曾是叶企孙的学生,因而有人称他为“大师之师”。 1898年7月16日,叶企孙出生于上海书香门第家庭,父亲叶景澐是1884年甲午江南乡试第15名举人,曾任上海敬业学校校长,1914年任北京清华学校国文教员,讲授国学。叶企孙在父亲的严格教养下,小小年纪便修得了一身儒雅气质。得益于父亲的开明思想,少年叶企孙在攻读传统经书的同时,也开始接触到西方科学文化及应用,“既重格致,又重修身,以为必以西方科学来谋求利国利民才能治国平天下”。1911年初,时年不满13岁的叶企孙被清华学堂录取。1918年,叶企孙考取庚子赔款留美公费生,去往美国芝加哥大学物理系就读,插班进了大学三年级,师从实验物理大师P.W.布里奇曼(1946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1921年,叶企孙和导师W.duane及H.hpalmer合作测定普朗克常数 h值,成为20世纪二三十年代被公认最精确的值,被国际物理学界沿用16年之久。 漫漫求索路,拳拳报国心。1924年3月,叶企孙放弃了国外优越的生活待遇,毅然决然地回到上海。1925年8月,叶企孙出任清华学校(现清华大学)副教授。1929年,清华大学成立理学院、文学院、法学院,经教授会选举、校长聘任,叶企孙任理学院院长兼物理系主任。从此,叶企孙把毕生精力贡献给中国教育及科学事业,在清华开展了长达20余年教学和科研活动,培养出了一大批堪称栋梁之材的优秀科学家。 解放前夕,在蒋介石的迁台名单中,叶企孙也赫然在列。时任清华大学校长的梅贻琦向叶企孙探询他的去留问题,叶企孙说,清华办学本来就置身于政局变迁之外,过去这样,以后也会保持这一传统。国民党的走与不走,与清华园无关。叶企孙回绝了国民党,决意留在清华。而梅贻琦后来从美国到了台湾,1955年在台湾新竹创建清华大学并任校长。 1949年5月,在清华学人的一致拥戴下,叶企孙被任命为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主席,履行校长职责,主持新中国成立阶段清华大学校务。1951年年底,清华、北大发出通知:该学期的期末考试暂停,学生配合教师做好思想改造运动和“三反”运动。1952年1月16日,叶企孙在全校干部大会上作第一次检讨:“过去对政治学、经济学一向不感兴趣,解放后在政治学习上时间也花得很少,因此,水平不高,思想领导做得不够。”叶企孙的这些肺腑之言,却引起某些人的不满,致使当晚的干部会议举行到深夜。当时,叶企孙虽然赞成大家端正一下思想,但对于这种疾风暴雨式的批评心存疑惑,他有些迷惘了。1952年,全国范围内的高等学校院系开始调整,按照“整顿和加强综合性大学”的调整方针,清华大学的文、理、法三个学院并入北京大学。叶企孙知道,这种全国一盘棋的做法虽然对全国大环境来说有一定的好处,但对于清华、北大这样的综合性重点大学,却是一次伤筋动骨的肢解。据叶企孙的侄子叶铭汉先生的回忆,叶企孙内心是不同意这一套做法的。他认为这并不是改革,而是“革改”,就是用搞社会革命那一套来统领一切,完全不懂教学规律,是不科学的。但这时候,叶企孙已经得不到信任,只能三缄其口。叶企孙到北京大学后,由于他在“思想改造”运动中的表现,已不可能再让他担任行政职务了,而这恰恰合了叶企孙的心愿。他在这一时期专心教学,只在1953年一年就教过光学、地理专业普通物理、气象专业普通物理、大气光学等等。能够把自己的所知传给后人,这对于那时候的叶企孙已经算是一种奢望了。 1966年,“文革”开始了,叶企孙先是被北大红卫兵揪斗、关押、抄家、停发工资、劳改,后又被中央军委办事组逮捕、关押。叶企孙在狱中,所有的辩白最后只归为一句:“我是科学家,我是老实的,我不说假话。”由于“内查外调”查无实据,叶企孙于1968年被释放出狱,但却仍然在特务嫌疑犯等莫须有罪名下继续受到打击和监视。出狱后的叶企孙仍然心爱着他的教学和科研,时刻不忘保护自己的弟子们,有次在中关村马路上碰见主动打招呼的钱三强,叶企孙要求对方赶快躲开自己,“再也不要理我了”。1972年5月31日,北京大学党委对叶企孙做出了“敌我矛盾按人民内部矛盾处理”的结论,撤销其专案审查,不再限制人身自由,准其搬回北大公寓,恢复其原工资。 1974年夏季,曾与叶企孙在清华和哈佛先后同学的郭殿邦听说弟弟郭会邦要到北京出差,从美国来函一再叮嘱郭会邦一定代他找到叶企孙,以致深切思念之情。但当郭会邦受哥哥的嘱托来到北大校园寻找叶企孙时,竟然没有人知道叶企孙是谁。在他向一位年轻人打问时,没想到年轻人竟惊愕地查问他与叶企孙是什么关系,还以警惕的眼神看着他:“你不知道他是国家的罪人?”说完便摆手而去。所幸的是,郭会邦在一位老人的指点下,来到叶先生的住处。眼前的情景使郭会邦惊愕不已,空荡荡的屋子里,叶企孙独卧床上,面容憔悴,衣衫陈旧。看到有人进来,叶企孙吃力地把头扭转过来,迷茫地看着郭会邦。当听到郭会邦说出他大哥是郭殿邦的时候,叶企孙苍老僵硬的脸上出现了微微的笑意。此情此景,令郭会邦眼在流泪,心在滴血,万般痛疾。而叶企孙对郭会邦的来访非常高兴,吃力地从床上下来摇摇摆摆地走到郭会邦跟前,坐在了郭会邦旁边的椅子上,并忆起了当年他和郭殿邦的一些趣事。当郭会邦问及他所受到遭遇的时候,叶企孙只是一笑而过。 1977年年初,叶企孙的病情进一步恶化。1977年1月10日,叶企孙陷入昏迷,呼吸困难,被送医院抢救。期间偶尔醒来,使他念念不忘的仍然是他的教学、他的科研、他的弟子、他的清华……1977年1月13日,叶企孙因抢救无效,平静辞世,享年79岁。叶企孙辞世的消息,按有关方面要求,所有报刊均未刊登。1977年1月19日,在八宝山公墓举行了叶企孙先生追悼会,由于历史的原因,在那个小规模的追悼会上,悼词只字未提叶企孙在我国科学事业和高科技人才培养方面的巨大贡献,更未洗刷叶企孙生前所蒙受的屈辱,作为叶企孙挚友的吴有训先生愤而退场,以示抗议。 前人不可追,后人不堪说。这就是忍辱负重的大师之师叶企孙。百年回望,世人惊叹:一叹历史之动荡;二叹大师之辈出。我们透过相关史料发现,叶企孙终身未婚,没有子女,他把最深厚的情感都留给了自己的弟子们。 今天我们徜徉在清华园中,除了1992年在百余位70多岁老学者的呼吁下,在第三教学楼门厅内树立起来的叶企孙铜像外,并寻觅不到这位大师之师的太多痕迹。但听说过这个名字的人或许都该意识到,今日中国自然科学之成就与普通人生活之安宁,都离不开叶企孙多年之前手植桃李的荫蔽。 |
栏目责编: |
王玮 |
投稿邮箱: |
wangw@hbrd.net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