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为位置:公民与法治电子版->2017年第24期(总第264期)->人大建设->关于寿长寺村留守老人相关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寿长寺村留守老人相关情况的调研报告
 
◎石翊人 肖杰文 苏白燕 杨亚帅
编者按:2017年7月至9月,河北省人大常委会机关开展百名年轻干部下基层实践活动。参加实践活动的年轻干部分赴机关帮扶的3个深度贫困村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参加实践活动的年轻干部到岗到位,吃透政策,摸清底数,通过扎实调研,积极谋划,主动作为,不仅为当地的群众解决了很多困难,而且为今后的精准脱贫理清了思路,找准了突破口。同时,参加实践活动的年轻干部受到了教育,得到了锻炼,改善了作风,提升了素质。在实践活动中,年轻干部们不仅助力脱贫攻坚,而且结合自己所思所感,撰写调研报告和实践体会。现将第三批驻阜平县吴王口乡寿长寺村实践活动小组调研报告予以刊载,供交流学习。
  阜平县吴王口乡寿长寺村由寿长寺、成信沟、许家庄3个自然村组成,在册户籍171户506人,其中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105人。实际常住居民不足百人,70%以上为60周岁以上老年人,且绝大部分为留守空巢老人。调研组通过入户走访拉家常、路边随访聊闲天、助民劳动问实情等方式,面对面了解留守老人真实生活状况和心理状态,对村内常住38户65名老年人进行了实地调研并协助老人填写了调查问卷。根据问卷反馈信息,进行分析、统计、整理,形成如下报告。
  一、走访问询留守老人数据统计及初步分析情况
  对60周岁及以上老人走访问询并填写调查问卷65份,占全村老年人数量的61.91%(全村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共105人)。其中,性别比例:男性35人占53.85%,女性30人占46.15%;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上文化4人占6.15%,小学文化25人占38.46%,文盲36人占55.38%;年龄结构:60岁至75岁(不含)之间45人占69.23%,75岁至80岁(不含)之间18人占27.69%,80岁及以上2人占3.1%;健康状况:身体健康6人占9.23%,患各类不同程度慢性病57人占87.69%,生活不能自理2人占3.1%;养老待遇:享受退休养老待遇2人占3.1%,享受低保23人占35.38%,靠自给和子女贴补40人占61.54%;夫妻双方是否健在:双方均健在26对52人占80%,丧偶独居13人占20%;居住条件:砖瓦房4人占6.15%,土坯房61人占93.85%。
  统计数据显示该村留守老年人群体具有如下特征:一是文化程度普遍较低。村内文盲率超过55%,初中及以上不足10%。二是慢性病高发多发。村内医疗条件差,留守老人保健卫生常识匮乏,患各类慢性病的人员占比近90%。三是以低龄老人为主体,年龄主要分布在65~75周岁占比约70%,生活基本可以自理,有一定劳动能力。四是经济条件较差,靠自耕地自给自足,现金收入主要来自低保或老龄补贴,子女生活条件也普遍较差,对其补贴有限,居住环境、饮食水平、生活质量都较差。五是精神生活空虚,业余文化生活贫乏,与子女联系少,孤独感较强。
  二、寿长寺村留守老人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经济收入来源少、生活质量差。接受调查的人员中,享受退休待遇和低保金的老人相对较少,绝大部分每月领取不足百元的农村养老保险。农村户籍留守老人的经济来源主要依靠个人打短工所得和子女贴补。随着年龄增长个人劳动能力逐渐丧失,子女在外务工谋生压力加大及子女贴补缺乏稳定性,部分留守老人的经济收入微薄,仅能维持日常生活。老人日常生活花销仅限购粮食,食用蔬菜来源为自种,样式单一,几乎不购买和食用水果、乳品、肉类。饮食结构不合理,营养不均衡,严重影响身体健康。
  (二)日常生活照料少、安全隐患多。由于子女不在身边,自理能力又逐年下降,老人们的日常生活基本从简,致使居住环境和卫生状况普遍较差。村内居民家中没有厕所,全村共两个公共厕所,为传统旱厕,不设置化粪池等处理设施,极易滋生细菌和蚊虫。受气候和习俗影响,村民普遍没有定期洗澡的习惯,个人卫生状况普遍较差。饮用水为河水直饮,缺少过滤设备,细菌含量超标。村内没有正规卫生所,只有一名乡村医生,药品配给相对滞后。村民基本没有定期常规体检的意识。慢性病用药一般要靠子女邮寄或去县城购买。由于距离县城路途较远,急病就医非常不方便,经常出现延误治疗的情况。
  (三)精神生活慰藉少、幸福感较低。调查中发现,受本村经济条件限制,本村青壮年劳动力多长期在外务工,平日与家中老人联系不频繁,90%以上的家庭每年只在春节见面团聚,留守老人精神缺少寄托,孤独感较强。另外,村内文体活动场地和设施缺乏,更无组织的文化活动。除每年五月份的庙会时有剧团演出梆子戏外,农闲时间老年人大多靠“蹲墙根、找树阴、聊闲天、打麻将、下象棋、玩扑克”等自发小规模群体活动消磨时间。
  三、解决农村留守老人问题的建议及对策
  (一)倡导老年人成立互助合作组织,发挥小群体互助效益。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现象在我国将长期存在,在这样的条件下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流短期内不可逆转。留守老年人问题除了需要政府政策的倾斜外,更需要依靠老年人自身群体的力量来加以解决。因此,应倡导老年人特别是独居老人结成互助合作组,日常生活中加强联系,互帮互助,以小规模的集群组织提高抵御紧急情况和生活风险的能力。有条件的地方,可由县、乡、村组织牵头,通过招商引资、当地能人投资等多渠道兴办养老院、托老所等,实现市场化运作。
  (二)引入非政府组织或志愿服务组织,开展长期定点帮扶。在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中,非政府组织和社群团体是一支不可忽视并日渐强大的力量。在关爱弱势群体,开展公益事业方面,非政府组织和社群团体相对政府机构有着更具灵活性的优势,可加强对其的引导和支持,使之与扶贫村结成长期性帮扶对子,定期为村里的留守老人开展公益活动,丰富老人的业余文化生活。
  (三)进一步完善农村医疗保障体系建设。国家层面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体系正在建立过程中,但受经济条件制约,农村医保还处在“保底”阶段,对大病慢病的医疗保障还较弱,医疗支出已经成为当前农村老年人生活支出的大项和难题。市县层面可以根据自身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本地农村医疗制度改革试点,对贫困地区留守老年人给予一定程度的政策倾斜和福利优惠,破解农村老年人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四)加强村内文体卫生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村民生活质量。目前,河北正大规模建设中心村,开展易地扶贫搬迁工程,这为村内文体卫生等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提供了有利的时机,应当从留守老年人群体的实际需要出发,高标准建设配套的文化活动室、村卫生所、公共浴室、休闲运动场所等,为老年人日常医疗保健、进行体育文化活动提供适宜的渠道和场地。
栏目责编: 胡莉敏
投稿邮箱: hlm@hbrd.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