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为位置:公民与法治电子版->2017年第19期(总第259期)->人大史话->儿女为母亲起名
儿女为母亲起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名的由来
 
◎王清秀
  当我们驻足天安广场,望着雄伟壮丽的天安门上:“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的巨幅标语,不仅会问,是谁给祖国母亲起了这样一个伟大、庄重而响亮的名字?
  是她的中华儿女!
  国名,即国号,一个国家的名称。在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国名是“华夏”。后经夏、商、周三个王朝形成了华夏民族。到春秋时期,用“华夏”作为国名。
  约在商代,因我国民族聚居在黄河流域的东南西北四方,黄河流域恰在中间,故称“中国”。还有一种说法,3000多年前,周公在阳城(河南登封),用土圭测度日影。测得夏至这一天午时,八尺之表于周围景物均没有日影,便认为这是大地的中心,因此周朝谓之“中国”。
  战国时代齐国学者邹衍创立了我国“九大州”的“地理学说”,他认为中国境内九州合为一州,称“赤县神州”。
  中华民国(1912年~1949年),是辛亥革命以后建立的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简称民国。1949年,随着青天白日旗的坠落,中华民国消亡。
  1949年金秋,新中国即将诞生。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代表会议召开。当时,政协全体会议依法行使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代表中华各族儿女给祖国母亲起名字。会上,对国名争论得十分激烈.有的同意叫“中华人民民主共和国”,有的喜欢叫“中华人民民主国”,有的建言还叫“中华民国”,因为是孙中山起的。
  9月18日晚6时,北平(北京)党、政、军及各群众团体等20个单位设宴欢迎到北平的与会政协代表,周恩来主持宴会。宴会之前,周恩来叫人关闭了餐厅的门,诚恳地请大家为国名问题建言献策:“今天请来赴宴的,大都是辛亥革命时期的长辈……我国有句老话,叫做‘请教长者’,今天的会就是如此。”
  美洲侨领司徒美堂,年高83岁,耳聪目明,但听不懂北方话,这次由司徒丙鹤陪同赴北平会上做“翻译”。当他听了司徒丙鹤把大家的发言口译后,激动地站起来,要求发言。大厅一时间显得异常安静,等待着倾听这位海外赤子的心声。这位老人在海外飘零了大半辈子,对祖国有着别样的感情。每每听到祖国的名字,就感到温暖、幸福,感到在母亲的身旁。可是“中华民国”给他们带来的是让外国人看不起,是“东亚病夫”的别称!司徒美堂无比激动地说:“我主张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一称号,抛掉中华民国的烂招牌。”他的这番话,痛快淋漓,掷地有声,大厅里掌声雷动。
  以后,经过反复讨论和征求意见,仍不能达成一致的意见。党中央和毛泽东决定采取民主的方法,邀请各方人士再行商讨。  
  9月25日深夜,黄炎培、司徒美堂、何香凝、马寅初、沈钧儒等在下榻的北京饭店里收到一封周恩来和林伯渠联名相邀的午宴请柬。上面写着:“9月26日上午11时半在东交民巷六国饭店举行午宴,并商谈重要问题,请出席。”接到请柬的共有二三十位70岁以上的老者。  
  宴会上,中央大学、清华大学和西南联大教授张奚若说:“有‘人民’,就可以不要‘民主’二字,焉有人民而不民主哉?”“从下面的解释也是很容易明白的,是共和而非专制,是民主而非君主,是人民而非布尔乔亚(俄语‘小资产阶级’的意思)的国家。”张奚若教授的意见得到普遍的赞同。
  周恩来在《关于人民政协的几个问题》的报告中,对国名解释说:“在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的草案上,去掉了中华人民民主共和国的‘民主’二字,去掉的原因是感觉到‘民主’与‘共和’有共同的意义,无须重复,作为国家还是用‘共和’二字比较好。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国名是‘中华民国’,有共和的意思,但并不完全,可以作双关的解释,而且令人费解。现在我们应该把旧民主主义和新民主主义区别开来……今天,为了使国家的名称符合国家的本质,所以我们的国名应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从此,一个伟大而光辉的名字——“中华人民共和国”向世人昭示: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人民民主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由理想变成了活生生的现实。于是,山水之间便有了灵动的诗句,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成了纷呈的意象,人民民主便是一个悠远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