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为位置:公民与法治电子版->2017年第21期(总第261期)->立法与监督->淅川人大紧盯的“三件事”
淅川人大紧盯的“三件事”
——河南省淅川县人大常委会持续监督工作侧记
 
◎马 腾 柴 峰 丁瑞丽

  “十件实事是政府民生工作的重点,是人民群众关注的焦点;生态建设是全县的中心工作,是加快建设水清民富县强美丽新淅川的有力抓手;教育关系老百姓切身利益,是最大的民生。这些工作要继续作为我们工作的重点,持续跟踪监督,确保取得实效。”今年年初,淅川县新一届人大常委会换届后,工作思路没有断,换人不减监督力度,把已经紧盯多年的“三件事”继续列入工作要点,踏上了持续监督的长征路。
  紧盯“十件实事”,促民生工程顺利落地
  自2008年起,在每年年初人代会上淅川县人民政府都会向全县人民郑重承诺办好民生“十件实事”,这些实事事事关乎民生改善,件件涉及群众利益。全力办好与群众息息相关的十件民生实事,不仅是顺应民之所盼,切实改善民生的需要,也成为县人大常委会对政府工作监督的重点。为了督促政府抓好工作落实,淅川县人大常委会从2008年开始,已经连续九年把“十件实事”纳入监督议题,进行持续督办。
  年初,在政府确定“十件实事”之前,淅川县人大常委会发动全县各级人大代表,广泛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建议,听取民声、汇集民意、集中民智,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热切、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归纳总结出群众关注度高、惠及面广和操作性强的备选项目,供县委、县政府参考,使每年的“十件实事”更加贴近民意,更加合乎民心。
  年中,淅川县人大常委会除了组成专题督查组,对“十件实事”开展情况进行集中督查外,还将跟踪监督的任务根据对口单位情况,对人大常委会各工作委员会进行了明确分工,并将督促落实情况纳入委室年度目标考核内容。县人大常委会各委室纷纷将督促落实工作列为委室重点工作,坚持定期不定期听取对口政府职能部门落实情况汇报,实地检查督促实事办理进展情况,促使实事工作顺利推进。
  年末,淅川县人大常委会都会组织人大代表对“十件实事”的落实情况进行集中视察。为确保视察效果,淅川县人大常委会针对“十件实事”内含项目多、涉及面广的特点,改变以往视察检查中先看现场再听汇报的做法,将县政府汇报材料提前印发给各位参加视察的人大代表,视察现场不再专门听取汇报,以便视察组拿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查看现场上,让视察组零距离感受政府每一件民生实事办理情况。
  “从最初的年终视察单一监督方式,到现在的广纳民意定实事、跟踪督查保进度、集中视察促落实的监督实事落地三部曲,不仅有力督促政府每年承诺的实事都能够真正落到实处,而且该项工作也逐渐成为淅川人大的一项特色工作。”淅川县人大常委会办公室主任王章君介绍道。
  在人大的持续监督推动下,九年间,随着一件件民生实事“落地生根”,一大批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得到解决。顺了民意、得了民心、惠了民生,“十件实事”提升了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百姓纷纷翘指点赞。
  紧盯“生态建设”,保一库清水永续北送
  淅川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和核心水源地,保水质是淅川县压倒一切的政治任务。“立足人大职能,服务全县工作大局,不断推进生态建设,确保一库清水永续北送,是县人大常委会义不容辞的责任。”淅川县人大常委会主任王培理的话掷地有声。
  2012年,在对全县生态建设情况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淅川县人大常委会作出了“关于加快建设生态淅川的决议”。为保证所作决议的落实,对事关生态建设方面工作的监督已成为淅川县人大常委会每年的规定动作。
  2012年6月,淅川县人大常委会组织人大代表对水污染防治法贯彻实施情况进行了专项执法检查,涵盖了城区乡镇集镇、工矿企业及农村,关注到饮用水水源保护和城市生活用水,并专门听取审议了县政府《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贯彻实施情况的报告》,促使县政府加大环保投入力度、加快县城河道治理和污水管网的改造,提高污水处理厂收集率和处理能力。
  从2013年开始,淅川县人大常委会连续四年组织各级人大代表对水源地水质保护工作进行视察,从加大投入力度,建立长效机制等方面提出建议,使水质保护步入制度化、规范化、全民化轨道,确保淅川的碧水蓝天。
  2014年5月,淅川县人大常委会组织视察组对全县垃圾填埋场和污水处理厂建设运行情况进行视察,针对视察发现的问题,要求县政府尽快对乡镇垃圾填埋程序不规范、乡镇污水收集管网不完善、城区河道雨污不分流等问题进行解决,保持两厂(场)正常运营,发挥其应有的效益。同年9月,淅川县人大常委会组织代表视察了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并听取了县政府的专项报告,从加强宣传,提高认识,加大项目争取力度,制定长远防治规划和政策,发挥职能部门作用,推广生物治虫、降膜新技术,加大生物肥、有机肥的推广使用,逐步改善土壤结构等方面提出建议。
  2015年7月,淅川县人大常委会组成调研组,对全县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进行专题调研,全面了解了龙头企业的发展状况,查找了影响发展的制约因素,提出了大力发展金银花、薄壳核桃、柑橘、软籽石榴等既能涵养水源,又能造福群众的生态产业,得到了县委主要领导的肯定。
  2016年5月,淅川县人大常委会组成视察调研组,对全县林业生态建设情况进行了视察调研,提出全社会参与造林绿化的氛围还不浓厚,人人参与造林护林的积极性有待进一步提高;森林资源管理力量不足,执法力量有限,管护工作急需进一步加强等意见建议。同年8月,淅川县人大常委会对产业集聚区进行了视察,建议产业集聚区要围绕“绿色、安全、高效”的生态化建设目标,抬高“绿色门槛”,努力把集聚区建设成为“绿色产业”的集聚地,从源头上控制工业污染问题。
  人大持续的监督,使全县上下牢固树立起“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 “十二五”以来,淅川县累计完成营造林143.9万亩,森林覆盖率由“十一五”末的32.8%提高到现在的45.3%,营造林合格面积连续9年居河南省县级第一位,建成环库生态隔离带 18.3万余亩,环库区森林覆盖率已达 51.4%,累计治理荒山80余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000余平方公里,丹江口水库水质稳定保持在二类优质标准,有力保障了一库清水的永续北送。
  紧盯“教育发展”,让公平教育阳光普照
  近年来,由于大班额问题严重、师资力量不足等因素,淅川群众议论最多的是教育,怨言最多的也是教育。为破解这一难题,自2015年开始,淅川县人大常委会努力发挥职能作用,在监督、支持政府建设人民满意教育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打出了一套持续有力的教育监督“组合拳”,书写了人大关心教育、重教利民浓墨重彩的一页。
  为摸清“家底”,确保监督实效,2015年5月至6月,淅川县人大常委会组织调研组对教育工作把脉问诊。在这次历时2个月的“马拉松式调研”活动中,调研组深入到城区所有小学、初中、高中和城郊上集镇、金河镇的部分中小学校,通过课堂听课、召开座谈会、发放统计表、听取相关负责人汇报、到群众中走访等形式,掌握了大量的一手材料。经过梳理汇总,2015年8月,一份详实的调研报告提交县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并表决通过。随后,调研报告以淅川县人大常委会文件的形式交县政府办理,要求县政府及教育部门要针对人大调研报告中指出的问题,抓紧拿出整改方案,积极进行整改落实,县人大常委会将根据整改情况适时听取县政府关于教育工作的专题报告。
  2016年5月,淅川县人大常委会再次组成教育工作专题调研检查组,检查县政府落实 2015年县人大常委会调研报告的情况。6月22日,淅川县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听取并审议了县政府关于全县教育工作情况的报告,并针对农村教育投入力度不大,教师补进和流动机制不完善等问题提出了审议意见。随后,县人大常委会又多次召开不同层次的教育工作座谈会,广泛征求社会各阶层对教育工作的意见建议,群力群策破解教育难题。
  淅川县人大常委会的持续监督引起了县政府的高度重视,按照淅川县人大常委会的建议,县政府对11个库区乡镇学校重新规划布局,高标准复建移民学校52所、改扩建乡镇寄宿制学校11所,新建和改扩建校舍29.8万平方米、运动场地32.6万平方米,全县152所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率达到了100%。累计投入资金2.49亿元,按标准为农村学校配备了体音美器材、图书仪器、计算机等教学设备,使农村孩子享受到了更加优质、更为公平的教育。投资8000万元建成了思源学校,投资3.5亿元的新五高项目一期工程已经开工,投资8亿元的省级示范性高中项目已开工建设。仅此3所学校,即可新增教育学位9800个。同时,建立了完善的教师补进机制,不断充实“新鲜血液”。通过特岗、绿色通道、面向社会公开选招等渠道,持续补充中小学教师1100人,其中,义务教育阶段817人,重点分配到农村和薄弱学校任教,有力地缓解了全县教师队伍数量不足、结构老化等问题。
  人大的持续监督和政府的不懈努力使淅川的教育事业旧貌换新颜,重新焕发出生机和活力。今年5月,淅川义务教育发展均衡县创建工作顺利通过省级评估验收。今年高招成绩淅川一本进线852人,与去年同比实现翻番,南阳市理科状元花落淅川,罗梦龙、左晓冉、孙家阳、贾雅雯、蜡彬5位学生被清华、北大录取……街头巷尾,处处可以感受到人们的由衷喜悦。
  “对于涉及面广,群众关注度高的工作,人大监督决不能蜻蜓点水走过场,必须盯紧问题不放松,持续发力,督出成效,真正让人大代表满意,让百姓满意。”王培理表示,淅川县人大常委会在今后的工作中将继续发扬“钉钉子”精神,加大持续监督的广度和力度,切实增强人大监督的实效。

(作者单位:河南省淅川县人大常委会)

栏目责编: 胡莉敏
投稿邮箱: hlm@hbrd.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