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为位置:公民与法治电子版->2017年第21期(总第261期)->人大史话->我国最早的省“人大”刊物
我国最早的省“人大”刊物
 
◎王清秀
  我国最早的省“人大”刊物,是1926年1月26日,广东省农民代表大会在广州创办的《犁头》。
  《犁头》封面原来比较简单,只有一张插在地上的犁杖。后来改为,一个身强力壮的农民在烈日下,右手举着麦穗,左手扶着犁杖,翻开僵硬板结的土地,寓意播下梦想,收获幸福。封面主题鲜明,紧扣刊名。
  创刊号《犁头宣誓》用散文诗般的语言表明办刊宗旨:“我们有一把犁头,一把钢的犁头 。”“犁头的唯一的责任,就是开耕的时候,将上层的、枯燥的、龟裂的、减削了培养能力的地面滚个翻身,同时又把那些在地面上潜滋暗长寄生着的莠草乱苗连根铲除,为日后的种子开一条新的生路。犁头的使用是生的创造,恶的铲除。”“使所犁之地,永属于持犁之人。”
  从扉页上的“征稿启事”,可知刊物内容的丰富性。一、关于农民问题之研究;二、关于农民的政治状况调查;三、有关农民的文艺(诗歌、农谚、童谣、图书等)。该刊栏目有论文、报告、短评、言论,省农会通令、公告、会议消息、转载、农民俱乐部、歌曲等。“征稿启事”都是“关于农民”的内容,可见刊物宣传的主要对象是广大农民和农民协会会员代表。针对这一特点,道理讲得深入浅出,语言叙述通晓易懂,形式多样新颖,深受读者欢迎。
  通过《犁头》刊物,给农民协会提供政策信息、规章制度、工农大联合、自卫军建设、农会工作方法、武装斗争、革命理论,废除苛捐杂税,以及对农民运动的具体指导等,对当时的农民运动蓬勃发展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犁头》第4期辟为广东农民协会“扩大会议专号”,专门刊登广东农民协会全体执行委员会,以及各界农协办事处代表、各农民运动特派员扩大会议宣言、政治报告决议案、海陆丰办事处决议案等。
  《犁头》在国光书店印刷发行,这家书店是1925年广东区委筹建的。广东区委的《政治周报》《广东农民》、省港罢工委员会的《工人之路》等刊物,也在这里印刷。
  《犁头》第1至第10期为旬刊,从第11期开始改为周刊, 每期约30万字。印数1万份。当时没有专职的编辑、记者,省农会负责人亲自撰稿。《犁头》主编罗绮园,主要撰稿人有阮啸仙、彭湃、黎赤夫、伍卓宣等。其中罗绮园、阮啸仙、彭湃均为协会常务委员。
  广东省高要县农民运动的迅猛发展,地主豪绅怀恨在心,于1926年1月3日,纠集民团、土匪和神打团1000余人联合进攻高要二区的领村、波河、料村农会。农民自卫军奋起还击,终因寡不敌众,农会和自卫军死伤100多人。以至三个村子被焚,烧毁房屋200多间,农民无家可归,哭天抢地,惨不忍睹,酿成了震惊全国的“高要惨案”。
  阮啸仙怀着无比悲愤写了《高要惨案记》,在《犁头》创刊号和第2期上刊出。《犁头》连续4期刊登了黎赤夫写的《为高要事件告各地农友》,文章说:“唯集中在农会旗帜下,才能与敌人抗衡。”要“积极扩充农民自卫军”。另外,刊物还发表了《本会慰问高要农民书》。
  1926年8月下旬,花县民团勾结土匪洗劫农村,强奸妇女,杀害农民及农会会员,酿成“花县惨案”。彭湃参与了案件调查,写成了《花县团匪残杀农民的经过》调查报告,发表在《犁头》17期、18期合刊上,揭露了地主豪绅的罪恶本质及滔天罪行。同年10月,五华县也发生了同样的惨烈事件,澎湃怀着无比悲痛的心情,写下了《为五华县农友哭一声》。
  1927年,蒋介石发动了“4 · 12”反革命政变,国民党的广东省农民协会改组委员会篡夺了《犁头》的编辑、出版权,到第23期被迫停刊。
  解放后,阮啸仙先生每每回忆起刊物《犁头》,心潮难平,他写文章纪念说:“《犁头》是广东农民协会的舆论工具和喉舌,它不断把我党的政策和方针,通过省农会决议等形式传达到全省乃至全国农民,给当时的农民运动指示了方向,”(《阮啸仙文集》,1984年北京出版社出版)。
  曾宪明先生评价《犁头》,是一本名副其实的“农民刊物”,“沃土上的一枝鲜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