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为位置:公民与法治电子版->2017年第21期(总第261期)->随笔杂谈->多些“送乘客耳塞”的利他思维
多些“送乘客耳塞”的利他思维
 
◎张淳艺
  9月26日,有位宁波妈妈的暖心行动刷爆了朋友圈,打动了无数网友。原来,她独自带着一岁半的孩子乘机,怕孩子哭闹影响周围旅客,她很贴心地给大家准备了小礼物,有糖果,有防噪耳塞。连从业10年的空乘小陈都忍不住说:这样暖心的妈妈第一次碰到。(9月27日《现代金报》)
  出门在外,小孩子哭闹是很常见的事情。一些孩子的家长觉得孩子哭闹天经地义,没有什么不妥,甚至还会反过来指责身边抱怨的乘客。前不久,在北戴河到天津的高铁上,一位不足一周岁的宝宝不停哭闹,一名男乘客忍不住抱怨了一句。结果,孩子的父亲直接用手中的水瓶怒砸男乘客。
  相比之下,宁波这位妈妈的做法让人心里暖暖的。由于担心孩子会吵闹打扰到身边休息的旅客,她一上飞机就给大家每个人发了一份事先准备好的耳塞和糖果,并附上一段诚意满满的话语。据空姐介绍,“整个航程中宝宝非常乖,没有大声喧哗,只是偶尔叫几声阿姨,一直安静地认真看书和看ipad……”虽然耳塞没有派上用场,但年轻妈妈送乘客耳塞的暖心举动,已经感动了同机的乘客,并在网上引来“赞”声一片。
  这不禁让人想起作家余秋雨的一段经历。为了写《行者无疆》里的《追询德国》那篇文章,余秋雨一个人来到德国体验生活,在一位老人家里租了房子。一次,余秋雨不小心打碎了房东的一个玻璃杯,老人起初安慰他没关系,但当看到余秋雨把打碎的玻璃杯和其他垃圾一起装进垃圾袋时,老人立即要求余秋雨搬出去。面对余秋雨的困惑,老人直言道:“因为你心中没有别人。”随后,老人把装好的垃圾倒出来重新分类,将所有玻璃杯碎片装入一个垃圾袋里,在上面用笔写上:“里面是玻璃杯碎片,危险。”然后把其他垃圾装入另一垃圾袋里,写上:“安全”。
  社会学家把对别人有好处,没有明显自私动机的自觉自愿的行为,定义为利他行为。送乘客耳塞和在垃圾袋注明危险,都是利他思维的体现。我国传统儒家思想,就蕴含着利他思维。《论语》中所讲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是希望人们学会换位思考、推己及人。现阶段的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各种社会消极因素乘虚而入,一些人唯利是图,以自我为中心,很少考虑他人,甚至可以为了一己的利益不惜牺牲他人的利益。
  事实上,每个人并非独立的个体,而是与社会紧密相连。无论工作还是生活中,都需要利他思维。多为他人着想,既能提高个体的人格魅力,更能增添社会的和谐因子。做每件事情之前,先考虑是否会对他人造成影响,努力消除负面的外部效应。利他行为虽然不是为了自己,但在这种善心接力中,每个人都既是付出者又是受益者。马云就曾多次说过,企业要想成功必须有“利他”思想,未来的经济一定是利他主义的经济。多为他人着想,既能提高个体的人格魅力,更能增添社会的和谐因子。近几年高考期间,许多地方广场舞大妈主动“停跳”就让人很感动。将心比心,大妈们为考生营造安静舒适的备考环境,人们也能对广场舞娱乐多一份理解支持,少一些矛盾纠纷。
  利他行为其实并不难,关键是像那位德国老人说的,“心中有别人”。在做每件事情之前,先考虑是否会对他人造成影响,进而趋利避害,努力消除负面的外部效应。利他行为虽然不是为了自己,但在这种善心接力中,每个人都既是付出者又是受益者。今天,你送别人耳塞和糖果,明天,收到贴心关怀的可能就是你。
栏目责编: 白玲岩
投稿邮箱: bly@hbrd.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