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为位置:公民与法治电子版->2018年第2期(总第266期)->特稿->敬畏青春拥抱时代
敬畏青春拥抱时代
 
◎杨延娜

  1900年,27岁的梁启超在戊戌变法失败后,流亡日本。有感于清政府之腐败无能,为唤醒民众、救国图强,他写下了气吞山河的《少年中国说》。文中的“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激励了一代又一代青年志士。一百多年前的谆谆教诲言犹在耳。当今新时代之责任与使命,何不也在青年一代身上?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我们是满足于当下的得过且过还是坚持追寻自己的“诗和远方”?值得每一位青年深思。

  有这样几个年轻女孩,她们刚刚走出大学的校门,便以速录员的名义、事业单位的身份被招进了省人大常委会机关。2009年我研究生毕业后,和另外几位同志一起,怀着敬意和理想走进了省人大常委会研究室。当时感觉人大常委会机关听起来体面,对女孩来说是个不错的选择,别人还以为我们从此找到了自己的“诗和远方”。进来之后,才了解到研究室工作有多么繁重,速录只是其中的一项,大家都要承担起草领导讲话和综合文字材料,参加全国人代会、省人代会和常委会简报工作,组织参与重点调研活动、起草调研报告,编辑内刊等多项工作,工作量之大、任务之繁重,我始料未及。时间被挤得满满的,一路走来,充满了艰辛,却始终初心不改。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是我们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

  青春是用来奋斗的。莫问青春何处安放,敬畏青春才能各得其所。说实话,回首过往,有时候觉得挺苦、挺累的,甚至会以为自己坚持不下来,没成想,这一坚持就是七年。

  七年里,我体会了什么是成长。作为研究室这个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服务、特别能奉献的坚强团队的一份子,我如同一棵小树植入苗圃,享受到了园丁的栽培和更多的阳光雨露,每天都在扎根、每天都在成长。通过连续多年参加“三会”简报工作,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速记能力、文字能力、服务能力得到提升;通过起草文稿、编写书籍,政策水平、理论水平、业务水平得到提高;通过参与调查研究、筹备会议、起草文件和调研报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了质的提高,在调研和思考基础上撰写的理论文章多次发表、获奖。

  七年里,我看到了什么是坚守。人大工作地位重要,人大职责光荣神圣,人大建设千头万绪,人大成绩有目共睹。我们今天的河北人大之所以能够取得一项又一项成绩,正是一个个人大人保持定力、不断坚守的结果。这份坚守,是对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的坚决守卫;这份坚守,是对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的信念的坚决守卫;这份坚守,是对守好自己的责任田、顶起自己的那片天的职责的坚决守卫;这份坚守,更是对纪律和规矩的底线的坚决守卫。而我跻身其中,也因为坚守而充满希望,因为坚守而信心满满。

  七年里,我学会了什么是担当。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尽多大责任才会有多大成就。大家主动承担的坦然和默默奉献的淡定,使我真正明白了担当的含义,是“在其位、谋其政”的履职尽责;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海阔胸怀;是“破釜沉舟、卧薪尝胆”的拼搏精神;是“知其难为而为之”的执着理想;更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无畏勇气。

  七年里,我明白了什么是奉献。常有人说,在研究室工作是件苦差事、是坐冷板凳。说他“苦”,是因为“5加2”“白加黑”的“战斗模式”几乎就是常态。说他“冷”,是因为我们的工作就是找资料、爬格子、进基层、写材料,每天对着电脑屏幕、围着文字打转,比较枯燥。“文字工作是一场寂寞的长跑,没有执着的劲头、永恒的初心,是跑不下来的。”的确,在研究室工作常常需要放弃节假日、双休日、年休假,甚至吃住在单位、连续作战;常常需要身兼多项任务,高强度、满负荷运转。尽管如此,很少听到牢骚抱怨,很少看到患得患失。我想,支撑研究室人的正是一种为人大事业矢志奋斗的奉献之心,有了这颗心,就会“痛并快乐着”,再怎么艰苦也是美丽的,再怎么付出也是甜蜜的。

  敬畏青春,就是敬畏“诗和远方”。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广大青年要坚定理想信念,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勇做时代的弄潮儿。”一晃七年过去了,收获超过了我的预想。虽然负重前行,但岁月静好、青春溢彩。我骄傲,我是一名人大的年轻人!

  青年朋友们,新时代美好的前景、宽广的舞台、激昂的鼓点,像星辰大海吸引着我们,像希望田野呼唤着我们,像奋进旋律鼓舞着我们。让我们心存敬畏、侧耳聆听,响应召唤、奋发有为,紧跟党的步伐,以青春的名义书写新时代闪光的人生,寻找自己的“诗和远方”!(作者单位:河北省人大常委会研究室综合处)

栏目责编: 马文军
投稿邮箱: mwj@hbrd.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