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为位置:公民与法治电子版->2018年第2期(总第266期)->代表与履职->当人大代表就要心里始终装着人民群众
当人大代表就要心里始终装着人民群众
——记河北省承德市兴隆县人大代表史要春
 
◎王 东

  2012年中秋,位于河北省承德市兴隆县蘑菇峪乡大西峪村深山沟里七、八组共四十多户终于接通了自来水,碗口粗的引水管道直通山顶。“多亏我们村出了个好代表,让全村都通上了自来水,再也不用跑到十几里外的黑河川儿拉水吃了!”喝上自来水的刘殿文脸上洋溢出幸福的笑容。他说的好代表,就是承德市第十四届人大代表、兴隆县第十五、十六届人大代表史要春,一位心头上始终装着人民群众的农民代表。

  一、始终牢记代表职责,当好人民群众的代言人

  2012年,史要春被选为兴隆县第十五届人大代表。从那时起,史要春就坚定了一个信念,那就是一定要积极为人民群众代言,积极为家乡发展出力。为提高自己的履职能力,他认真学习了宪法、代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没有落过一次县、乡组织的代表培训活动。不仅如此,他还通过看新闻、听时事、向老代表请教等方式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和运用新政策理论的能力。几年来,史要春积极参加代表活动小组活动和县、乡人大组织的调研、视察、执法检查活动,围绕促进县乡经济社会发展,积极提出意见和见解。结合每次调研视察活动,史要春都认真做视察调研活动笔记,认真倾听老代表对各项工作的建议和意见,坚持在实践中学习、提高自己的履职水平。

  在履职实践中,史要春始终把提出高质量的意见建议,真正反映群众诉求当做自己的使命和义不容辞的责任。为此,他深入学习和思考如何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关注的重大民生问题提好建议,既跟书本学习,也跟老代表学习,在每次提出建议过程中都坚持深入村组走访群众,力求问题找得准,意见建议切合群众所需所盼。担任县人大代表六年来,史要春共提出建议9条,其中《关于解决农村集贸市场交通瓶颈制约的建议》《关于提高农村干部工资待遇的建议》等3条建议得到了有关领导和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通过跟踪实办,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特别是近年来史要春在走访选区选民过程中了解到,由于大西峪村交通不便,群众到三道河乡办事、经商需要绕道迁西,绕行二十多公里,群众迫切要求修建一条蘑菇峪乡大西峪村通往三道河乡灰窑峪村的公路。他及时和其他县人大代表联名提出了修建大西峪至灰窑峪公路的建议,得到了县乡有关部门的重视。此后又经过史要春坚持不懈的几番争取和多个部门的共同努力,目前项目终于审批立项。这条路建成后,蘑菇峪乡将又多一条出山路,从蘑菇峪至三道河的里程将缩短20多公里,车程将节省20多分钟,这对于加速林果产品走出去的步伐,大幅增加果农收入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更让大西峪周边几个村的百姓增加了脱贫致富的信心。

  二、发挥带动示范作用,争当家乡建设的奉献者

  常言道,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史要春认为,农村的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也是这样,自己富了不算什么,带动大家共同致富才算是最大的成功。史要春出生于贫寒的深山沟,近年来,通过矿山开采、畜禽养殖、大棚种植等,史要春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路子宽了,日子好了,但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来自大山,来自人民群众,更没有忘记一名人大代表的神圣职责。人大代表的职责告诉史要春,必须为家乡发展多出点子,多蹚路子,多掉汗珠子,让乡亲们早日奔上致富路。

  大西峪村是一个立地条件较差、村民居住分散的省级贫困村,到2012年,全村仍有6个居民组存在吃水难问题。史要春主动拿出40多万元,为村子打深水井、买水泵、架设引水管道,成功解决了大西峪村6个居民组400多口人吃水难问题,彻底结束了从远处拉水、挑水的历史。2013年,史要春又投资3万元,实施引水上山工程,使全村380亩果园实现了机械化灌溉,群众干农活方便了、果树产量提高了、经济收入也增加了,他看在眼里、乐在心里,这是他回报家乡父老的一种体现,更是他作为人大代表的使命所在。

  史要春一直关心着家乡的基础设施建设。几年间,先后捐款22万多元,为大西峪村修建村组公路1.2公里,修建错车点11处,解决了村内错车难的问题。他还积极参与“一事一议”项目,先后帮助垫付8万元,用于村部建设和村级公路建设,出资2000元为村部会议室购置桌椅板凳。2015年,先后垫资5万余元,帮助大西峪村厂沟峪5个居民组修建村民娱乐广场,使家乡父老茶余饭后有了休息、聊天、娱乐的好去处。

  在关注本村发展的同时,他也不忘带动周边相邻的村庄,2013年梓木林村东沟修路,史要春义务提供水泥21吨,还为曹台子村户户通建设捐款1万元。为让村民收秋不蹚河、更方便,2016年为曹台子村架管、垫路基、修建小桥等工程义务提供装载机,义务出工出力。同时还为关门岭村饮水打井捐资5000元,以上一系列的举动得到了家乡父老们的感激和赞扬。

  为解决大山里的通讯难问题,他又多次跑到县城,与县网通、联通公司沟通协调,2013年,成功解决了大西峪村5个居民小组100多户宽带上网问题,真正使闭塞的小山村与外面的世界连接起来,实现了足不出户便知天下事。2014年又解决了这5个居民小组群众的手机信号问题,实现了手机信号的全覆盖。2015年他又帮助梓木林东沟协调光纤覆盖工程,助其提前实现了三网合一,方便了群众与外界的沟通。

  与热心公益事业相比,史要春更倾心于发展各类产业,带动百姓共同富裕。他利用在外打拼多年取得的经验和人脉资源,每年从周边村带出务工人员200余人,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村劳动力的就业问题。近年来,他又在家乡筹资兴建了晓春畜禽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农民提供栗蘑种植技术服务,解决销售渠道,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同时,投资20万元在曹台子村北山根建立栗蘑养殖大棚一处,初步解决20余名贫困劳动人口就业问题,今年还准备扩大规模。目前,蘑菇峪乡大西峪周边几个村群众正在沿着产业扶贫的道路,借着国家精准扶贫的政策支持,向着全面小康社会目标快步迈进。

  三、坚持从我做起,争做文明风尚的践行者

  史要春始终认为,当人大代表,不仅要积极为百姓代言,踏实为百姓办事,还应该在道德风尚上为百姓树标杆。为此,他用实际行动积极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一是身体力行倡导诚信友爱、邻里互助的村风民风。2012年蘑菇峪乡发生“7•21”严重水灾,全乡受灾面积较大,各村损失严重。史要春作为共产党员、人大代表,义不容辞地投身到抗洪抢险的第一线,带头开展生产自救,并向蘑菇峪村捐款1万元、无偿提供柴油发电机1台用于修路。听说宽甸村李志学家的房屋被洪水冲毁,他主动捐款2000元助他渡过难关、重建家园,在全乡各级各部门的帮助下,李志学家重新盖起了新房子。

  二是身体力行倡导重亲情、讲孝道、尊老爱幼的文明家风。史要春的老母亲今年94岁,瘫痪在床10年,为了帮助她尽快恢复运动、说话能力,史要春专门学习了按摩推拿技术,每周都要回来给母亲按摩、陪母亲聊天;寒冷的冬天,夫妻俩把母亲的小屋烘得温暖如春;炎热的夏天,母亲的小屋凉爽宜人,床单被褥一天一换,干干净净,一切都是为了让老人睡得舒服、过得安心。十几年来,夫妻俩不论心情怎么不好、生活开支怎么困难,在老人面前总是乐呵呵的,在史要春夫妇的精心照顾下,老母亲始终保持着乐观心态,心情愉快,安度晚年。夫妻俩用实际行动感染着身边的每个人,他们的孝行已在十里八村传为佳话,特别是大西峪村好多家庭都以史要春夫妇为榜样,尊老爱幼、邻里友爱蔚然成风。

  几年来,史要春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扎根基层、默默奉献,以实际行动为“生态兴隆、富裕兴隆、文化兴隆、幸福兴隆”建设、为家乡脱贫摘帽实现全面小康做出了贡献。(作者单位:河北省兴隆县人大常委会)

栏目责编: 薛兰英
投稿邮箱: xuely@hbrd.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