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为位置:公民与法治电子版->2018年第5期(总第269期)->红叶->杨柳依依情
杨柳依依情
 
◎宋殿儒

  置身于冬与春的交接口岸,和朋友惜别,只见梅还没有敛芳,可冬要去了,柳枝已泛鹅黄,春要来了。

  杨柳是古诗人最欣赏的一种诗意物象。诗人在春风得意之时,会首先借助杨柳知春的生物特性,讴歌春回大地、万物生机的美好自然,更会托物抒发扬眉吐气的精神风貌。“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唐朝诗人贺知章《咏柳》)。这首诗就是借柳咏春的最佳写照。初春二月正是春回与凌寒并存的时节。而这时一岸杨柳却先人一步道出了春的消息。作者运用拟人和反衬的手法,讴歌杨柳品格的同时也极大地抒发了二月春风般的惬意情怀。究竟是二月春风“剪成”了杨柳,还是杨柳舞动了春风?诗人点到为止,为读者留下了满是春风荡漾的颂歌世界。

  折枝相望灞桥头,说的是古人在京都官道的灞桥柳岸上折柳送别亲友的情景。古人所说的杨柳实指为柳,是一种知春而易栽的树种。古人在送别亲友时,难舍难分之下,就折一段柳枝送与亲友。一是意在送春风般的祝愿,二是把自己的一片思念之情托付给柳枝,希望彼此的情谊像柳枝一样能在异地生根发芽。

  古人讲究高雅清正、简约但是含义厚重的礼尚往来,宋代辛弃疾的一首《菩萨蛮•送祐之弟归浮梁》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无情最是江头柳,长条折尽还依旧。木叶下平湖,雁来书有无。雁无书尚可,妙语凭谁和。风雨断肠时,小山生桂枝。”

  辛弃疾是宋朝主张抗金,与朝政不和的词人。一腔报国忧民之心,只能以诗词来抒发心中忧愤。该词借折柳送别抒发了自己对亲人和朋友的不舍与缅怀,也强烈地抒发了对朝政的不满情绪。诗人开句说“无情”,其实是借杨柳反说亲朋之间深厚的情谊。也许岸边的柳枝都被离人折尽,而柳树仍然在风雨中站定,生出新枝,等待新的离人折别……别离是无期的,而情谊是无损的。因为离人会拿此岸的柳枝,栽活彼岸的柳树。情谊付与杨柳枝,他乡异地弄春风。离人彼此也会睹柳思念往日的深情厚谊。虽然离人会杳无音信,然而春风夏雨中的杨柳会传递他们的牵挂和依恋。人为情所系,柳为情生枝。有情扶杨柳,无情柳自伤。从古到今,人们都喜爱杨柳这个钟情信物。特别是古人,若没有“为伊赋春秋”的杨柳岸,不敢想像,那种撕心裂肺的离别之情该借什么来释怀……

  《诗经·小雅·采薇》中有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也传递是睹柳思亲的情景。

  《采薇》一诗是写西周时期一位饱尝思家之苦的戍边战士,在归途中忽发感慨。在九死一生归来之际,看到出征时曾经是杨柳依依的美景,现在却雨雪纷飞,道路难行,加之又饥又渴,怎不悲从中来!该诗叙述了他转战边陲的艰苦生活,表达了忧时伤世的情绪……

  重情重义的民族必然也是个容易伤情和感怀的民族。在数千年的诗意密码中,不难找到维系情感的杨柳。人类的心田有时候可以被荒漠尘封,而情感世界的那岸杨柳却永远会站在春风里守候。即便是被柳永的《雨霖铃》伤成一抹秋黄的“晓风残月”“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又何妨。

栏目责编: 陆京慧
投稿邮箱: ljh@hbrd.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