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为位置:公民与法治电子版->2018年第9期(总第273期)->随笔杂谈->别用父母的优秀,来修剪孩子的人生
别用父母的优秀,来修剪孩子的人生
 
◎蒋曼

  最近,网上有个热门的话题:清华、北大高智商的父母,如果有个成绩不好的儿女,是一种什么体验。回答出人意料地踊跃,看样子,将门虎子并不是必然的规律,旁逸斜出的人生比比皆是。虽然许多回答中不乏戏谑,但更多却是做父母的失望,尴尬,无奈,如出一辙。

  看来,即使今天,现代教育理念如此强调人的自由和独立价值的时代。对子女的期望,以及因为这种期望的强烈,变成了对子女人生的粗暴干涉仍然是普遍的现象,甚至会因为父母的优秀更加直接。

  一代胜过一代,前人强不如后人强,是父母对子女的最大期望。虽有拳拳之心的温情,但过多的泛滥,也可以变成窒息孩子的洪水。对未来的忧虑,自我的失望或自信,一齐混杂在对子女的期许中,企图运用上帝的手段,给孩子助力。然而,其实质却是粗暴干涉孩子的自我成长,让他们失去了自由探索人生的乐趣。优秀的父母对于自己的成长以及社会的认识,自有笃定的睿智。他们也坚信自己在教育孩子上同样出类拔萃。但是子女不是产品,他们有自己成长的轨迹。风可以吹走一张白纸,但吹不走蝴蝶,生命的力量就是不顺从。

  给优秀能干的父母做孩子,会是一种什么体验?估计匿名吐槽的孩子也有许多苦水。龙应台的大儿子就曾坦率地说:“妈,你要清楚接受一个事实,就是,你有一个极其平庸的儿子。我将来的事业比不上你和爸爸,你们都有博士学位。普通的学历,普通的职业,不太有钱,也没有名。一个最最平庸的人。你会失望吗?”这应该是孩子对自己杰出父母最难说出的忧虑。

  著名诗人余光中的四个女儿都没有从事文学,她们戏谑:“反正都超不过他,那不如就放弃。”优秀杰出的父母,他们那明亮的光芒,既可以成为为子女指路的明灯,也会让孩子在那光辉下迷失自己。而父母又常常以爱为名左右子女的人生。如果我们把世俗的比赛场放进家里,那家就可能像罗马斗兽场一样残酷和血腥。

  投资大师巴菲特的教子之道和他的投资之道一样让人耳目一新。巴菲特是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硕士,以全A成绩毕业。可他和第一任妻子的三个孩子都不爱读书,甚至像一起商量好似的,都没有把大学读毕业。小儿子皮特为了不让父亲难过,硬着头皮在斯坦福大学读了两年,还是没能坚持下去。也许是怕对父亲打击太大。退学时,皮特惴惴不安地告诉父亲:“如果我辍学了,是不是会让你脸上无光。”

  巴菲特既没有大光其火,也没有伤心欲绝。他镇定自若地安慰小儿子:“你的姐姐和哥哥不也这样吗?人们最多说你步了他们的后尘。”

  皮特后来按照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走上了音乐制作的道路。不仅靠着音乐养家糊口,还举行了自己的钢琴演奏会,制作的音乐作品获得了艾美奖。皮特写了一本书——《做你自己》,他回忆起和父亲谈自己理想时的情景:“皮特,你知道吗?你和我其实在做一件事情。音乐是你的画布,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是我的画布,我每天都在上面画上几笔。”皮特写道:“他说了这些,这就够了。直到现在,我仍然觉得很珍贵。我的父亲,事业如此成功,却把他的工作和我的工作相提并论,平等对待。”皮特的感动其实是父亲从未高高在上,来俯视、指点子女的人生。在人生道路的选择上,巴菲特做到了真正意义上的平等。这位伟大的父亲,从未以世界著名富翁的姿态来修剪孩子的人生——即使他有这样的能力和资格。他的三位子女没有在父亲的光环下战战兢兢地生活一辈子。他们都没有投身于华尔街金融行业,而是在自己喜欢的领域独自体会打拼的滋味,去独自寻找生活的意义。

  老大霍华德在尝试了一系列的蓝领工作后,最后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做一个农民,“农民让我平静”。现在,他成了伊利诺伊州成功的农场主,不仅还清了当年父亲的借款,还扩大了农场的面积。当他得心应手地操作各种大型现代化农业器具时,他感谢父亲没有横加指责他的选择,而是鼓励他不必在意别人的看法,要去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找到你自己喜欢做的事,然后像我一样对这件事充满热情,每天跳着踢踏舞去上班。”这是巴菲特对孩子们唯一的要求——让自己的人生充满乐趣。

  从巴菲特对子女的教育中,我们应该得到更多的启示:孩子有自己的人生之路,父母对孩子的爱要适可而止。不要让爱成为干涉孩子的武器。华堂之上纵有名花异草,山川原野上的野花也能发而幽香。从生命的本质来说,只有差异,并无贵贱。不居高临下,不品头论足。他们不仅是子女,更是独立的生命个体,无论平凡与优秀,都值得珍惜。

栏目责编: 白玲岩
投稿邮箱: bly@hbrd.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