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为位置:公民与法治电子版->2018年第10期(总第274期)->随笔杂谈->扬长避短话用人
扬长避短话用人
 
◎钟芳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扬长避短是用人的一个基本理念。清末思想家魏源曾就人才的发掘、使用发表过很精辟的见解:“用人者,取人之长,避人之短。不知人之短,不知人之长,不知人长中之短,不知人短中之长,则不可以用人,不可以教人。”他颇懂一点辩证法,知道用人之道不能求全责备,而在于用其所长,避其所短,才能人尽其用。

  据《资治通鉴》记载,“昔高祖纳善若不及,从谏如转圜,听言不求其能,举功不考其素,陈平起于亡命而为谋主,韩信拔于行阵而建上将;故天下之士云合归汉,争进奇异,知者竭其策,愚者尽其虑,勇士极其节,怯夫勉其死。合天下之知,并天下之威,是以举秦如鸿毛,取楚若拾遗,此高祖所以无敌于天下也”。刘邦出身低微,文才武略平平,却能灭秦挫项,一统天下,原因何在?他自己总结说:“我之所以打败项羽,重要的一点是网罗各种不同的人才,并充分利用这些人的长处。我在计划谋略方面不如张良;在后勤管理及安抚百姓方面不如萧何;带兵打仗不如韩信,但我能够使这三人都肯投报自己,为我奋斗,这种力量加起来,自然就能够平定天下。”刘邦的高明之处在于量才适用,用当其长,试想,如果让张良负责供给粮草,让萧何统兵冲锋陷阵,让韩信随身边出谋划策,那结果就只能令人扼腕叹息了。

  慧眼的领导会识才,用人得当,就是得人,用人不当,就是失人。用人的关键并不在于用这个人而不用那个人,而在于怎样使自己的每个下属都能在合适的位置上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潜能,有所作为。在用人方面,我们务必做到人尽其才,才有所用。汉代王充在《论衡·书解篇》中讲道:“人有所优,固有所劣;人有所工,固有所拙。”意思是说,人有某种长处,一定有某种短处;精于某一事务,一定在另外的事务上显得笨拙。所以择其优,舍其劣,用其工,避其拙,这才是正确的用人之道。

  曾国藩在事业上之所以能够取得巨大的成功,很重要原因在于他的识人用人之道。他认为,用人要“慎”,务必做到人尽其用。“虽有贤才,苟不适于用,不逮庸流。梁丽可以冲城,而不可以窒穴。嫠牛不可以捕鼠;骐骥不可以守闾。千金之剑,以之析薪,则不如斧。三代之鼎,以之垦田,则不如耜。当其时,当其事,则凡材亦奏神奇之效,否则鉏铻而终无所成。故世不患无才,患用才者不能器使而适用也。”人才的使用必须根据其性格、能力等因素,综合考虑,才可以发挥其所长,避免其所短。不然,即便是很有才能的人,如果用错地方,也会碌碌无为。正是凭借这种本领,曾国藩最终成为晚清一代名臣、最为优秀的领导者之一。

  在现实社会中,我们常讲,选用干部必须树立正确人才观,不拘一格用好人才,其实就是要通过对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为各类人才特别是青年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条件,达到最佳使用效果。之所以要这样做,就是充分考虑了人才“长”与“短”的两个方面。譬如说,让慢性子干细活,让急性子送快件,让谨小慎微者抓安监,让锱铢必较者管审计,只有合理使用好人才,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做到如古人说的那样,使“勇者竭其力,智者尽其谋,仁者播其惠,德者效其忠”。

  人才是社会生产力要素中的第一要素,是国家兴旺的标志。时代需要人才,人才成就事业。一个英明的领导者应当站在时代的前列,独具识才之眼,看准人才各自的素质和潜能,通过扬长避短,把每一个人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放手使用,真正优化配置,盘活资源,努力让各类人才各得其所、各尽其能,我们的事业就会生机勃勃,终有大成。

栏目责编: 白玲岩
投稿邮箱: bly@hbrd.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