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为位置:公民与法治电子版->2018年第11期(总第275期)->代表与履职->加大退耕还林还草还湿力度 破解京津冀水生态困境
加大退耕还林还草还湿力度 破解京津冀水生态困境
 
◎河北代表团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长期以来,由于水资源严重短缺和过度开发利用,京津冀已成为我国水资源环境超载最为严重地区之一,形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地下水漏斗区。近年来,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工作初见成效,但水生态困境尚未得到根本改善。

  一、破解京津冀水生态困境刻不容缓

  破解区域水生态困境,是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治理华北平原地下水漏斗区、建设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的迫切要求。

  京津冀协同发展致力于打造世界级特大城市群,这对改善区域水生态、提高水资源支撑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京津冀地区国土面积占全国的2.3%,水资源仅占全国的1%,却承载着全国8%的人口和11%的经济总量。从河北省来看,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在全国28个省、自治区中位于倒数第二,亩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全国平均值的1/7,比国际公认的极度缺水标准还要低很多。河北省地下水超采总面积6.97万平方公里,涉及10个设区市、2个省直管县和雄安新区,共计128个县(市、区),占全省平原国土面积的92%,已形成7个面积超1000平方公里的地下水漏斗区。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中,生态环境支撑区是河北省的重要功能定位。作为千年大计的雄安新区规划建设和冬奥会筹办,都依靠强大的水源涵养能力和优质的区域生态环境为支撑。目前,河北省整体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严重,水资源短缺,耕地、林地和草场退化、盐碱化、荒漠化现象明显,生态系统功能受损,直接威胁着京津冀地区可持续发展与生态安全,破解京津冀水生态困境已刻不容缓。

  二、破解京津冀水生态困境的根本出路是大规模实施退耕还林还草还湿

  近年来,国家着眼于破解京津冀水生态困境,相继实施南水北调工程和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试点,地下水位下降趋势有所减缓,但调水的补充远不能弥补生产用水的不足,地下水超采形势依然严峻。从用水结构来看,河北省农业用水占全省总用水量70%以上。实现采补平衡目标,根本出路在于从需求端入手,退耕还林还草还湿,有效减少用水总量。根据河北省水资源状况和京津冀协同发展实际,国家应重点支持河北省调整农业结构,大力实施退耕还林还草还湿和农田休耕,用5年时间,减少传统农作物种植面积2000万亩,可减少农业用水50亿立方米,基本实现地下水采补平衡目标。

  三、具体建议

  (一)大规模实施退耕还林还草还湿。一是大规模实施退耕还林还湿和休耕。在黑龙港地下水漏斗区,重点在衡水湖、白洋淀周边地区,实施退耕还湿还林400万亩,涵养水源,补充地下水;减少小麦等高耗水作物种植,实施农田休耕600万亩。二是大规模实施退耕还林。在京津周边和雄安新区,实施退耕还林面积300万亩;在太行山、燕山浅山丘陵区和城填周边、主要交通干道和农村道路两旁,实行退耕还林300万亩。三是大规模实施退耕还草。在坝上生态脆弱区,实行退耕还草,建设生态牧场400万亩,涵养水源。

  (二)核减河北省耕地红线标准和基本农田面积。国家对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有严格的保护和离任审计制度。对于上述措施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湿的耕地,建议国土资源部以每年280万亩为基数逐年递增,5年累计核减河北省1400万亩耕地保有量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考核、审计指标。

  (三)核减河北省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考核面积和产量指标。粮食种植面积和产量是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考核的重要指标和内容,鉴于上述措施将使河北调减粮食种植面积较大,仅凭提高单产不足以弥补总产量水平,建议农业部、国家粮食局、国家统计局等部委调减河北粮食种植面积和总产量两项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考核指标。

  (四)加大政策扶持和资金补助。退耕还林还草还湿和休耕是公益性事业,应坚持政府主导,以财政资金为主,按照农民收入不降低的原则,由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农业农村部设立专项资金,按照退耕还林还草还湿每亩每年补助900元,休耕每亩每年补助1000元的标准予以补助。

栏目责编: 薛兰英
投稿邮箱: xuely@hbrd.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