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帝王,乃人间至大至尊者,时谓“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而太监只是帝王家的“臣隶”即家奴,二者间的差距可谓有天壤之别,然二者都互为需要,是历史把他们绑在一起,历时约二千多年。
你瞧当下的帝王剧或后宫戏,只要有皇帝或皇帝家人出场,就会有太监前呼后拥,如影随形。本文拟据史说说太监与帝王的关系。
太监是皇权膨胀的产物
中国自封建制度确立以来,皇权就不断膨胀:一是帝王骄奢。朝廷设有“九卿”,供他们“使令”还嫌不够,还需要一批既能俯首帖耳,又能懂帝王心意的亲近小臣来侍奉。
二是帝王后宫扩张,以致“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于一身”。这样庞大的后宫,既需要有人去“供给养”,又要有人去“掌治宫室”,足见太监的产生乃当时形势发展需要。
设置太监究竟始于何时?应该说始于东周春秋时期。此说既有史据,又有史例。《周礼•天官•寺人》篇提到的“寺人”,就是“古代宫中供使令的小臣”,且“掌王之内人及女官之戒令”,所以后人说这“寺人”就是后来的太监。
太监的产生也和其他事物一样,有一个演变的过程:
先看太监的历史名称:人、宦官、宦寺、阉人、阉臣、阴人、中官、内官、内臣、内侍、内竖、童竖、内监、太监等。寺人、宦官最早,内监、太监最晚。
太监名字只见于明清二朝,只有太监头头才冠上“太监”二字,如司礼太监、掌印太监等。
清朝“太监”则成为宦官的统称,太监的头人,便加上“总管”或“首领”字样,以示区别,清末的李莲英就是“总管太监”。
次说太监管理机构的演变:春秋战国时叫“少府”,秦汉相沿。到隋、唐、宋,改称“内侍省”。至明朝,太监机关膨胀,分设十二监、四司、八局,合称二十四衙门。清朝改名“内务府”。
再说太监人员组成的变化:简单说,可分士人独治、士阉共治、阉人独治三阶段。这“治”就是“掌王之内人”或“掌治宫室”,后文简称“治内”。
最初由“少府”派去帝王家服侍的是士人,其中有饱学之士,亦有士大夫。如西汉大文学家杨雄,就是成帝时“给事黄门郎”。士人独“治内”,该是“寺人”称号期,《礼记》就没说寺人是阉人。
派这样知书识礼的男士去服侍帝王的众多妻妾,久之便会出“秽行”。《史记》记载了“大阴人”嫪毐与秦始皇母亲赵姬私通事,便是一例。所以《后汉书•王吉传》说:“使男事女……故多女乱。”
鉴于多女乱、多秽行的情况,因此帝王迫切要求以阉人代替士人“治内”。
关于阉人的事,对罪人施“宫刑”,行阉割,尧舜时期就有了;但用阉割制造太监,却是始于春秋。《韩非子·十过第十》说:“公妒而好内,竖刁自獖以为治内。”
文中的“公”,是春秋五霸之首的齐桓公。此公“好内”,即好女色;而且“妒”,妒嫉其他男士与自己的妻妾接触。原来为他“治内”的士人名竖刁,他怕桓公吃他的“醋”,一日便“自獖”,将自己阉割了,为的是以后好安心为之“治内”。
除自阉外,更多的是被阉入宦门的。《史记》说赵高“故宦人”,是指宦者的后代,因为是时有“奴产子女仍为奴”的定规。所以赵高“昆弟数人,皆生隐宫”, “隐宫”是供被阉之人短暂的修养处,这就是说赵高兄弟都是从隐宫中走出来的阉人。
除此之外,更多被阉人是来自战俘。阉人多了起来,太监制度就到了士、阉共“治内”阶段。
何时轮到阉人独治?据《后汉书•宦官传序》说,直到西汉宣帝的“中兴之初”,才“宦官悉用阉人,不复调他士”。
太监是帝王家奴隶
皇宫里的太监和世上的奴隶、奴仆一样,一无人身自由;二受人役使。
太监无人身自由,见诸于多方面:
太监入宫便受阉。这一阉,使一个正常的男人失去了性功能,因而丧失人权人格和人伦,这是没有人身自由的突出体现。
还有太监入宫后,自己的命运便系在主子的裤腰带上了,是打、是骂、是逐、是杀,全凭主子一念间。
太监被打骂,那是家常便饭。看《故宫轶事》,说清末慈禧常对太监施淫威,她蔑称贴身太监李莲英叫“猴崽子”;对犯错的小太监,轻则令“掌嘴”,重则令“杖责二十”。
太监被逐、被杀,也屡见不鲜,在这说两个权监的故事片段:一个是唐朝的高力士被逐,一个是明朝的刘瑾被杀。
高力士,广州高州人,原本姓冯。其家原为当地的名门望族。一日,因家遭贼劫,父亲被杀,他便成了走投无路的孤儿,后被人带来长安受阉做了小太监。
他“行事聪慧,口齿伶俐”,因而初被派去侍奉武则天。一天因一件小事触怒了女皇而被逐,他就成了街头流浪儿,时年十三岁。后幸被宦官高延福收留,从此改姓了高。
刘瑾,陕西兴平人。他是明朝朱厚照做太子时的小随侍,患难与共。之后,朱厚照做了皇帝是为“武宗”,因而刘瑾得重用。然刘瑾因宠而骄,竟敢挑战皇权。武宗怒,下旨将刘瑾“凌迟处死”。像刘瑾这样的权监都能杀,别说其他太监了。
太监是皇家的奴仆,做什么都要听帝王及其家人的使令和差遣的。
绝大多数的太监是被派去守宫护院。如在宫门轮值,殿内清扫;或管“御衣” “宝货”;或管“唾壶”“溺便盆”。
太监们从年少垂髫进宫,一直做到发白齿摇,一辈子都做这类闷事。到晚年,这些无儿无女的老太监,据《明宫史》说要安置到“内安乐堂”,其实那里既无“乐”,又不“安”,是一个让人自生自灭的地方,死后还被葬乱坟岗,真可谓“白骨如山忘姓氏”。
太监跟随帝王出巡,表面上看很风光、很威风,其实是件苦差事。古时帝王坐的车子叫“辇”,有所谓“龙车凤辇”,其实有“帝辇”和“后辇”之分,都是由太监推挽着走的车。
帝王夫妇出巡排场很大,太监有打龙旗、持械的,前呼后拥;有挑着御衣、御食的,每日徒步几十里。
白天太监劳累一天,晚上还要轮班守卫。特别是那些与帝王有着家仇、国恨的宿敌,往往会趁月黑风高夜偷袭,保驾太监又是首当其冲。跟着出巡的太监,苦不堪言。
还有太监被派管“糗事”的。所谓“糗事”,是指管帝王“御幸”(房事)那类事。
帝王妻妾甚多,今晚去谁家?太监一般采用两种方法,一是排号轮流;一是由帝王每晚自己翻牌。帝王是独住独行的,他“私幸”“游幸”全凭己意。不管是“御幸”“私幸”“游幸”,太监都要登记在册,因为这关系着帝王家的后嗣问题。每次帝王在室内行乐,太监则要守在门外,通宵达旦。据传自明嘉靖帝“壬寅宫变”事件后,皇帝不再去妻妾宫留宿,而改用太监抬送“裸娘”至皇帝寝宫。
太监干政责在皇家
前文说太监是皇家的奴隶,它何以能干政?权从哪来?综观太监干政的历史,便会发现权是皇家给的,都是主子纵容的结果。
一、秦宫中假太监嫪毐:他和太后赵姬私通,借重太后宠爱而被封为“长信侯”。该太监野心很大,继而盗窃兵符,发动政变。幸秦王反击及时,平了叛乱,嫪毐卒被“车裂”。
二、东汉末年,“十二常侍”太监们欺负皇帝年小,不谙世事而夺权。小皇帝灵帝常说“张常侍(张让)是我父,赵常侍(赵忠)是我母”,以致朝政全操在太监手中。他们“所在贪残,为人蠹害”,竟“虐遍天下”,最后逼出了“黄巾之乱”。
三、明末万历年间,太监们利用皇帝懒惰而揽权。明末神宗朱翊钧十岁即位,最初靠首辅张居正掌政。然自他亲政后便“晏居深宫”,二十年“不视朝政”。
那时朝廷运转全靠太监,太监们因此乐得而为之。这些太监们便到各地去充任矿监税使,对人民进行疯狂掠夺,激起多次人民反抗斗争。
《明史·神宗本纪》说:“明之亡,实亡于神宗。”可见太监干政是皇家放权的结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