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艳红代表: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化和普及义务教育的今天,教育的均衡发展是实现区域教育质量整体提升的关键。现今,农村学校教育现状相对滞后,与城市学校相比较,在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教学质量、学生水平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距。
建议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缩小城乡办学差距,努力实现教育公平。首先要保证和加大教育投入、优化资源配置,从硬件上缩小城乡中小学校的办学差距。对薄弱学校在经费、项目建设上要予以倾斜,把教育资金优先投入到农村薄弱学校的建设上。加快推进中小学校标准化建设,合理配置教育资源,特别要区分城市与农村学校的不同情况,明确重点、分层推进,使所有中小学校在教室、实验室、体育设施、现代化教育技术设备等方面尽快达到国家基本标准。二是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主要是要加强教师师德建设,要多形式、多渠道抓好教师专业培训工作,特别要加大对农村学校、薄弱学校教师的培训力度,分批派遣农村教师到城市先进学校学习交流,不断提高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教师的能力和业务水平。另外,还要建立完善区域教师交换任教的各项制度。鼓励更多的城市教师与农村教师交换任教,解决农村学校、薄弱学校师资紧缺、整体水平不高的问题;要积极改善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工作、居住、生活条件,稳定农村学校、薄弱学校的教师队伍。对师资短缺的学校,要及时补充。三是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改善校园环境。积极开展创建文明校园、文明班级、文明宿舍活动,营造健康文明的校园氛围。同时,挖掘学校文化特色,创办农村特色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确保学生全面发展。四是强化教学管理,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认真落实国家课程方案,开全课程,开足课程,不得挤占音乐、美术、体育和活动课时;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综合运用教育、法律、行政、舆论等手段,有效地引导未成年人的思想,规范未成年人的行为。
此外,要构建科学评价体系,改革完善对学校、教师、学生的评价方式,探索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建立教育律师服务体系,明确学校安全事故中过错责任,提高教师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张惠英代表:建新校、强师资,为“大班额”瘦身
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劳动力人口、家庭涌入城市,加之各地对教育资源的投入不够,造成办学条件不足,不可避免地产生“大班额”。解决“大班额”,新建、扩建学校迫在眉睫。但实际情况却是,相对于建学校,部分县(市、区)更倾向于把有限的土地使用指标用于招商引资建项目。
为此,建议各级政府要根据学龄人口变化趋势、中小学建设标准,预留足够的义务教育学校用地,纳入本地城镇义务教育学校布局专项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相衔接,确保城镇学校建设用地。
城乡、区域教育发展不平衡,优质师资不均衡,引发择校热,家长千方百计地让孩子挤进办学条件好、升学率高的名校,致使班容量迅速膨胀。解决“大班额”,需补齐乡村教师业务短板。
为此,建议加大乡村教师培训力度,实施好五年一周期360学时的全员免费培训,加强乡村省级骨干教师和学科名师培养。同时,在评优评先上加大对乡村教师的政策倾斜力度,让农村学校教师特别是艰苦边远贫困地区和教学点教师拥有更多晋升空间。
王海燕代表:改善乡村教学条件
解决“大班额”,教育资源除了“扩容”,更要“提质”。
近年来,我省教育均衡发展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城乡教育发展还存在不均衡的问题。尤其县城区中小学教育质量高于乡村,这就促使乡村家庭条件好的中小学生进城上学,导致城区学校班容量超大,农村中小学班容量却严重不足。
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就要加大改善乡村教学条件力度。因此,建议加大城乡之间校长、教师交流力度,根据乡村学校需求,制订每年交流计划,让优秀的校长、教师到乡村支教,带动农村教学质量的提高。
同时,建立健全补充机制,不断充实和壮大教师队伍。本着教育优先发展原则,建立健全教师长效补充机制。每年核定学校编制,足额配备教师。根据学校布局调整、生源情况及学校规模建立动态编制管理机制,保证各校教师队伍平衡,保障各科教师配备齐全。
杨静代表:成立“教师交流中心”
据有关部门发布的“工作倦怠指数调查报告”显示,教师是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教师的倦怠程度仅低于公务员和物流从业人员,居第三位。教师职业倦怠表现在对工作满意度低,工作热情和兴趣丧失,以及对学生情感冷漠,缺少责任心和敬业精神。教师职业倦怠现象在学校普遍存在的问题应特别重视。
目前我国实行“国标、省考、县聘、校用”的教师准入和管理制度,教师聘任分为两种,一种是在编,一种是购买服务。在招聘来自非师范类的教师中,有些缺乏对应的教学理念,不懂如何教学,业务能力不强。还有个别教师存在一劳永逸的心理,责任心不强,职业道德不高。
为解决教师职业倦怠问题,建议模仿“人才交流中心”成立县市级的“教师交流中心”,既可以形成学校和教师的双向选择,做到人尽其才,也可以将责任心不强、职业道德不高的教师“退”回交流中心,重新深造。通过这个约束机制,一方面激发教师的“再生力”,破除其一劳永逸的想法,加强自身业务能力;另一方面将教师的用人权交给学校,教得好的留用,职业倦怠的尽早“退回”,保持好的教学氛围。
许红艳代表:以政府购买服务形式补充幼儿园师资
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是孩子一生的奠基。很多人成年之后所犯的错误,都是源于幼儿时期教育的缺陷。如今,随着二孩政策的放开,适龄幼儿的数量将急速增长。自2016年二孩政策放开以来,今年或明年将迎来首批适龄幼儿入园高峰。目前,一些幼儿园特别是农村幼儿园的师资状况却令人担忧。
幼儿教育师资薄弱,一方面是由于幼儿园没有专门的编制,一些教师是由中小学转轨,年龄老化,虽经培训,但不能完全适应幼教需要。此外,工资低、责任大、受社会关注度高,幼儿园自聘代课教师不稳定,流动性大,严重影响了幼教工作。代课教师多,导致教师培训、师德教育抓手不牢,出现了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等问题。
为解决幼师数量不足问题,建议建立幼教师资长效补充机制,采取新聘入编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每年根据需求,招聘足够数量的教师。在幼教师资培养方面,建议从专业抓起,在高等院校增设学前教育专业,扩大幼师招生规模。对目前在职的幼教,加大培训力度,提升师德修养和专业素质。
尹广军代表:大力加强技术工人培训
长久以来,由于缺乏对工匠精神的坚持与追求,加之政府对技术工人的培训重视不够,刚出校门的学生走向社会,既缺少专业技术,又缺少敬业精神,造成优秀技术工人的匮乏,也使持久创新变得异常艰难,因而造成河北省制造业存在大而不强、产品档次整体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较弱等现象。尤其是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背景下,虽然河北引进了一些颇具发展前景的项目,但却因没有足够的技术工人作支撑,难以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
建议大力加强技术工人培训。改革技工教育培训制度。由过去的只注重建设应试教育学校,转向扶持、增加一些有能力的职业培训机构,加快工匠精神的弘扬与光大的步伐。在增加职业教育、培训的同时,河北应在政策制定及宣传引领上,对职业教育培训进行大力扶持,对工匠精神予以大力宣传,让职业教育获得更高的社会地位,让工程教育在高等教育中占有更大的分量,全力打造河北省的技工教育品牌。此外,还要在政策和福利分配上体现优越性,真正使工匠精神得到弘扬和传承。
高士涛代表:推动传统文化进课堂
历史上,河北是儒家文化的中兴地,是中华文化的重要传承地。儒家经典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源泉,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和哲理,比如“五经”是中华文化的根本经典,中华文化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以及道德、政治、经济、哲学、军事、宗教等等诸多方面的文化都在里面有所体现;《尚书》是先王治国理政的经验汇编,同时其中更包含有很多哲学、历史乃至天文、地理等方面内容,而我们现在很多中小学生并不了解。如果一个中国人不知道自己民族的经典,不敬畏自己民族的经典,不学习自己民族的经典,不掌握自己民族的经典,就失去了“根”,没有“根”的民族是没有底气的,也是没有“文化自信”的。
建议儒家经典进校园,将“蒙学典籍”进幼儿园、“四书”进小学、“五经”进中学;建议在省内高校尤其是中哲和历史院系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和相关专业,同时其它院系也要开设相关必修课,使广大高校学子都能了解、知道、懂得并敬畏我们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而增强文化自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