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以上是李白的诗歌《送友人》和王维的诗歌《送元二使安西》,两首诗都真实地反映了古代友人离别时催人泪下的感人画面。
从我国古代的送别诗中可以看出,春暖花开时节也正是古人远行的时节,在交通不便、路途多险、前程难卜的古代,每一次远行其实都算得上是生离死别,所以古人特别重视送别。
那么,古人送别时是如何表达对远行者的祝愿的呢,请看下文——
祖饯——先秦时期的行祀礼
饯饮送行是古代最为常见的送别方式,至今仍很流行,这种送别方式一般在远行者上路之前举行,它源于先秦时流行的一种叫“祖”的风俗。“祖”是在出行时祭祀路神,目的是祈求旅途平安。唐代司马贞在《史记索隐》中写道:“祖者,行神,送行之祭,故曰‘祖’也。”后来人们将送行喝酒也称为“祖”,即东汉学者郑玄马所说:“将行而饮酒,曰‘祖’。”
“祖”又称“祖行”,先秦时期属于“七祀”(又称“五礼”)之一,为行祀礼,是时人出行时不可缺少的仪式。“祖行”很讲究,有一套成熟程序,多在驿馆或路边设帐摆上酒筵,也称为“祖帐”、“祖饯”、“祖席”、“祖筵”。
这种送别方式在唐代文人中特别盛行,张籍《送友人卢处士游吴越》一诗记述的便是他为将去江浙一带旅游的好友卢处士举办的送别宴会,时已“春草上高台”,张籍在驿站楼上摆了一桌酒菜,不禁感叹“羡君东去见残梅,惟有王孙独未回……”李白的《留别金陵诸公》一诗记述的是他当年离开南京时、南京友人在白下亭为他送别的情景:“五月金陵西,祖余白下亭。欲寻庐峰顶,先绕汉水行。”唐代只要有朋友远行,不论是游玩、回乡,还是赴任、卸任、远征,一群好友都会“祖”一下。刘禹锡的《送河南皇甫少尹赴绎州》一诗写道:“祖帐临周道,前旌指晋城……”这是他为皇甫少尹到山西任职而举行的送别活动。
唐代不只是民间送别流行饯饮,皇家也是这样,唐代最有名的一场祖筵是唐玄宗李隆基于开元十五年(公元727年)举办,时任兵部尚书的张说要去西北(朔方)巡视边防,李隆基召集朝中文武大臣与张说饯饮,唐代徐知仁在《奉和圣制送张说巡边》一诗中写道:“北阙纡宸藻,南桥列祖筵。”
折杨柳——汉代的送别风俗
古人出发前,送行者会把远行者一直送到路口,并折枝相送。所谓 “折枝”就是折取路边的树枝、花草之类送给远行者,虽是随手之物,但礼轻情意重,寓意深刻。
春季送别最流行的是折杨柳,折杨柳是古代最有格调的风俗之一。有人认为“柳”谐音“留”,“折柳”便是挽留之意,其实这种说法欠妥,如果被送者的家不在此地或是不归之别,可以这样理解,但如果对方已有归途,这样解释就有些矛盾。折柳送别风俗的形成与时节和柳本身均有关系,柳树是中国古老原产树种之一,生命力极强,插土即活,是古代行道树的主力树种,路边河畔都可见到。古人送别亲友时,从路边生机盎然的柳树上折枝相送,是希望远行者能像杨柳一样很快适应异地的环境,随遇而安。
折柳送别与古人的辟邪诉求也有密切关系,对远行者最好的祝语是“一路平安”,但路途艰险,难免遇到麻烦,古人认为会有邪气侵扰、路鬼作祟,如何辟邪驱鬼呢?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带上辟邪之物。桃枝、柳枝在古人眼里皆具驱鬼功能,南北朝时期已有插柳辟邪风俗,北魏时期的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称:“正月旦,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由此可见古人折柳送别寓意很明白,就是祝福远行者平平安安。
折柳送别最早源于先秦,先秦时期的杨柳已与出行有了文学上的关联,被赋予了一种感情,《诗经》中的一首《采薇》可以作证:“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折柳送别流行于汉代,记录汉代都城长安的《三辅黄图》一书中就有记载:“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南北朝时期折柳送别之俗已风行各地,南方北方都出现了以折杨柳为题的诗文,南朝梁简文帝萧纲就有《折杨柳》一诗:“杨柳乱成丝,攀折上春时……”隋唐时期折柳相送已成为中国文人赠别的普遍现象,有一首作者不详的《送别诗》这样写道:“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因为折柳相送的盛行,当时送别最集中的灞桥附近,柳条已被随手折光,因为无法折到长一点的柳枝,诗人孟郊在《折杨柳》一诗这样解释:“莫言短枝条,中有长相思。”白居易也曾呼吁:“小树不禁攀折苦,乞君留取两三条。”
攀花——唐代开始流行的送别习俗
攀花就是采折花草。古人喜欢养花弄草,王安石在《窥园》一诗中就有“杖策窥园日数巡,攀花弄草兴常新”的句子。攀花送别之俗在唐代颇为流行,张籍在《送从弟删东归》一诗中吟道:“春桥欲醉攀花别,野路闲吟触雨行。”李白的《江夏送张丞》一诗也有“藉草依流水,攀花赠远人”的句子。
攀花送行在唐代为何能够流行开来,这可能与当时的花卉消费习惯形成有极大关系。唐代的人们卖花、买花都很平常,白居易《买花》一诗可见一斑:“帝城春欲暮,喧喧车马度。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当时的花价也不贵,往往是随行就市,人们买花是“贵贱无常价,酬直看花数”、“家家习为俗,人人迷不悟”。
古代攀花送别与折柳相赠曾经同时流行,这并不矛盾,送别时没有柳就送花。戴叔伦在《送吕少府》一诗中写道:“共醉流芳独归去,故园高士日相亲。深山古路无杨柳,折取桐花寄远人。”从诗中可以看到,当时由于路边没有了柳树,戴叔伦只好随手折下桐花送给了即将远行的友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