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为位置:公民与法治电子版->2018年第13期(总第277期)->形象展示->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一林生四财”模式推动林业生态扶贫
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一林生四财”模式推动林业生态扶贫
 
◎崔海芮

  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位于河北省最北部,全县辖37个乡镇共计312个行政村,总人口54万。现有贫困村154个,贫困人口4.3万人,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燕山——太行山片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重点县、省政府确定的十个深度贫困县之一。全县有林地783万亩,森林覆盖率58.3%,活立木蓄积2610万立方米,有林地和蓄积分别占全省的10.6%和21.8%,是河北省森林资源大县。

  近年来,围场大力弘扬塞罕坝精神,充分发挥生态优势,深入实施生态扶贫系列工程,培育生态产业,加强生态建设,释放生态红利,在“一个战场上”打好脱贫攻坚、生态建设“两场战役”,创新推广“一林生四财”生态扶贫模式,变绿水青山为金山银山。

  “林上要果”带动脱贫一批。立足全县林果产业“两环、四区、七大基地”规划布局,狠抓供给侧改革,调优调强产业发展结构,大力发展以干鲜果品、木本油料、园林绿化苗木、木本花卉中药材等为主的经济林产业。全县经济林达到191万亩,农民人均拥有3.5亩经济林,打造金红苹果、“围选1号”杏扁、绿化苗木等林果产业专业乡2个、专业村26个,建成果品休闲观光采摘园18个,年产干鲜果品31.3万吨,产值达到5.7亿元。同时,大力推进涉林行业协会、龙头企业和产业大户实施规模化经营,通过引导贫困户以土地入股、土地流转、参与劳务等方式,促进贫困户增收。通过发展林果产业,辐射带动1.6万人实现增收。

  “林中旅游”助力脱贫一批。深入挖掘木兰围场独特的自然生态、人文景观和文化底蕴,立足森林、草原、湿地等生态景观,大力发展森林旅游产业,促进带动贫困农户脱贫致富。一方面,依托“塞罕坝”“红松洼”“御道口”等国内外知名生态旅游品牌,积极营造良好的旅游环境,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休闲度假。另一方面,依托森林旅游产业,大力培育乡村旅游,筹资5.3亿元成立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文化旅游发展公司,组建了“万家客栈”乡村旅游发展平台,发展加盟户160户,户均纯收益在1万元以上。打造特色村镇6个,发展旅游专业村20个、旅游专业户500余户,直接或间接带动1.2万余贫困人口实现稳定增收。

  “林下间作”促进脱贫一批。多角度、深层次挖掘林下经济发展潜力,积极引导帮助贫困户利用林间空地、森林边缘地带,发展林药、林菌、林禽等林下经济,将林下资源变成菜篮子、药园子,有力促进贫困农户增收。2016年以来,累计发展林下种药0.6万亩,林下种菌110万袋。另外,贫困农户还可通过在林地内采摘蘑菇、药材、蕨菜等山野资源,进一步拓宽增收渠道。通过林下经营,可促进0.8万贫困人口增收。

  “造林护林”精准脱贫一批。找准造林护林与脱贫致富的结合点,推进生态造林和资源管护精准扶贫。一方面,积极引导贫困人员参与生态项目建设,组织有劳动能力的贫困农民参与生态工程整地、栽植、管护等劳务,增加贫困人员的工资性劳务收益。另一方面,认真落实国家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生态护林员选聘工作,直接将符合条件的贫困人口选聘为生态护林员。先后雇佣生态护林员、专业扑火队员、专职护林员3104人,其中从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雇佣生态护林员1768名,人均工资7750元。

  围场通过大力推广和实施“一林生四财”生态扶贫模式,有力地带动了贫困户脱贫增收,走出了一条林业生态扶贫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