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豫鄂陕三省接合部的河南省淅川县,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所在地、核心水源区和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守着“大水缸”,握着“水龙头”,肩负着一渠清水源源北送的重任。呵护绿水青山,推进绿色发展,已成为全县人民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热切期盼。
民有所呼所盼,我有所应所为。近年来,淅川县人大常委会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持续加大监督支持力度,努力提升监督实效,开启了助推“生态淅川”建设的人大模式。
为污染防治贡献人大力量
2014年,随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一期正式通水运行,淅川资源环境约束不断趋紧,环境容量已成为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改善环境质量、推进绿色发展迫在眉睫,而污染防治工作必然是建设生态淅川的重中之重。为此,淅川县人大常委会以“等不起”“慢不得”“坐不住”的危机感和责任感,切实行使好职权,将污染防治监督作为一项长期性监督工作督紧督实。
为了督促县政府加大对污染防治相关法律法规的贯彻实施力度,近年来,淅川县人大常委会先后对水污染防治法、环境保护法等法律的贯彻实施情况进行了执法检查,并建议县政府根据法律法规,出台相关政策,制定相关措施,建立长效机制,确保这些法律法规得到全面贯彻实施。
为了确保城乡垃圾、污水处理到位,自2014年起,淅川县人大常委会连续4年对城乡垃圾填埋场、污水处理厂建设运行情况进行视察,推进两厂(场)正常有效运行,发挥其应有的效益。针对农村面临的污染日渐突出问题,2014年5月,淅川县人大常委会对土壤污染防治工作进行了专项视察,并从加强宣传,提高认识,加大项目争取力度,制定长远防治规划和政策,发挥职能部门作用,推广生物治虫、降膜新技术,加大生物肥、有机肥的推广使用,逐步改善土壤结构等方面提出建议。
为不断推动相关职能部门污染防治工作的开展,2017年以来,淅川县人大常委会先后对县环保局、畜牧局开展了工作评议,评议调查组深入全县17个乡镇(街道)全面了解环境综合治理情况,采取明察暗访的方式实地查看了福森药业等多家企业环境保护相关工程和设施的运转情况,广泛征求社会各界对环保工作的意见建议,形成高质量的评议调查报告,推动政府努力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妥善解决县域范围内的环境隐患和突出问题。为进一步加强“河长制”工作,2018年4月,淅川县聘请140余名县、镇人大代表担任“河长制”监督员,充分发挥人大代表的监督作用,大力营造全民参与“河长制”工作的浓厚氛围。
人大督得紧,政府办得实。在淅川县人大常委会的监督推动下,县政府建立起护水清漂长效机制,深化千人护水行动,充分发挥库区保洁、清漂等队伍作用,实现库区水质巡查常态化、制度化;出台了《关于建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保水质护运行长效机制的意见》,建立起“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分级负责、社会参与”的长效保护管护机制,同时健全河长制,实施“五水共治”,建立全流域、跨区域水质保护机制,实现“水生态、水资源、水产业、水景观、水文化”五位一体,协调发展。为治理农村面源污染,大力推广生物有机肥,减少化肥和农药使用量;在农村点源治理上,打响了畜禽养殖污染专项整治攻坚战,累计关停规模畜禽养殖场200余家;在工业污染防治上,提高新上项目环保准入门槛,杜绝上马污染项目,累计否决大型建设项目40多个,从源头上遏制污染排放,同时对偷排漏排企业进行专项整治,累计关停并转企业350多家,努力实现淅川工业企业零污染、零排放。
为产业转型发出人大声音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国务院为补偿在丹江口水库修建中淹没的肥沃良田,特批淅川享受丹江口水库直供电价。自此,淅川自力更生发展了一批冶炼、化工、大理石加工等高耗能企业。步入新时代,随着经济社会的蓬勃发展,淅川在发展中必须做好“加减乘除”,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转型升级势在必行。
加速产业转型升级,往哪里转?怎么升?面对工业经济占比近70%的产业结构,对于一个以冶炼、化工、大理石加工等产业为支柱的传统工业大县,这既是必答题,更是一场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时代大考。
清底数,才能明方向。2016年以来,淅川县人大常委会专题开展集体视察,组织县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部分市县人大代表先后两次深入产业集聚区视察工业污染治理、环保设施运行等情况。2017年,县人大常委会领导分别带队,分赴全县各重点企业调研“工业三废”处理、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等情况,并召开情况汇报会,综合听取环保、水利、安监等部门关于工业环保工作汇报。经过拉网式、课题式的调查研究,为“对症下药”掌握了第一手资料。
如何打好产业转型攻坚战?人大不仅要真调研,还要出实招。淅川县人大常委会在视察、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产业集聚区要围绕“绿色、安全、高效”的生态化建设目标,抬高“绿色门槛”,努力把产业集聚区建设成为“绿色产业”的集聚地等具体意见建议。同时,指导各镇人大主席团把监督重点向工业企业转型升级工作聚焦、向村组延伸,加强上下联动,形成监督合力。
在人大的有力推动下,淅川着力发展高效益低能耗、生态环保、科技含量高的新型工业,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抓主导、促转型,不断激活工业发展动能。聚焦汽车零部件和农副产品加工产业,狠抓项目建设、重推科技创新、力破融资难题、着力企业解困,不断提升工业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据统计,近年来,淅川新增规模以上企业近百家,林吉特、金博橡塑、顺隆弹簧等企业快速膨胀,逐渐成为淅川工业生力军。尤其是汽车零部件产业关联企业达到80余家,成为河南省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淅川县产业集聚区先后获评省“十快”“河南省特色装备制造产业园区”等荣誉,“一县一业”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被树为省级典型,尤其是淅减公司跨国收购,演绎了“蛇吞象”的发展传奇。
为保护开发汇聚人大智慧
经过几年的发展,淅川的生态环境日趋向好。如今,绿色已成为秀美淅川的一张美丽名片,越来越多地被外界认可。如何充分挖掘绿色生态资源蕴藏的宝贵财富,让绿水青山变成老百姓的金山银山?经过多次深入调研,淅川县人大常委会提出要把植树造林与旅游开发相结合,把增绿增彩与景区观赏要素相结合,把生态文明建设与推动淅川绿色崛起相结合,打造环库旅游生态圈,推动林业和旅游融合发展、互动发展,打造生态景观,推动“为林而林”向“为游而林”转变,让群众共享绿水青山带来的发展红利。
2017年9月,淅川县人大常委会组织市、县人大代表对全县生态旅游工作进行了视察调研。旅游发展的巨大变化让人大代表有了更多感悟和心声,视察组提出要坚持高起点发展规划、加大开发和宣传力度、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功能等建议,助推淅川创建国家5A级景区的步伐。
2018年,淅川县人大常委会又多次召开旅游工作座谈会,全面了解全县生态旅游工作情况,广泛征求社会各界对生态旅游工作的意见建议,以实际行动服务淅川科学发展、绿色发展、创新发展、跨越发展,助力淅川生态旅游开发工作快速推进。
根据淅川县人大常委会提出的意见,县政府以丹江湖5A级景区创建为载体,充分利用森林资源优势,将全域旅游、乡村旅游和林果业发展、造林绿化有机融合,高标准打造环库生态路、10个旅游重点乡镇和37个旅游重点村,将贫困户嵌入旅游链条精准收益。统筹做好道路绿化、城区绿化、村庄绿化、庭院绿化,实现造林绿化和城乡发展协调推进。同时,积极推动农旅融合,开发农业体验游、采摘游等项目,高标准培育了泓森植物园、雄升生态园等32个精品生态示范园,丹江沿线形成集生态观光、滨水休闲、乡村度假等于一体的生态廊道。目前,淅川的旅游景点遍地开花,“春赏花,夏遮阴,秋采果,冬有绿”的环库旅游生态圈已初具规模,生态资源得以充分利用,山区发展空间更加广阔。
跨进新时代,开启新征程,谱写新篇章。正如滔滔丹江水永不止步,淅川县人大常委会一定会对生态建设紧盯不放,为生态淅川贡献更多来自人大的力量,让铺天盖地的绿色成为淅川发展最动人的色彩!(作者单位:河南省淅川县人大常委会) |